提纲:
本文首先肯定了我国民营企业在近些年来的发展中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对企业在二次创业、三次创业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我国民营企业持持续发展的对策。具体安排如下:
一、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
(一) 民营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阻碍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
1、多元化经营,扩张无度
2、没有好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3、经营者的目光短视,小富即安
4、资金洞穿
5、忽视品牌,企业文化观念淡薄
6、缺乏诚信
7、人才匮乏
二、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企业战略
1、缺乏经营理念和产业定位
2、对企业发展理解错位
3、高层管理者缺乏必要知识,不善于进行战略管理
(二)人力资源管理落后
1、家族制企业的用人弊端
2、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理解有误
3、待遇不平等,引进人才困难
4、缺乏人才观念,留不住人才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
1、融资结构变化造成的融资困难
2、体制性障碍造成的融资困难
3、私营企业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融资困难
(四)政府方面的原因
1、政府职能错位,行为不规范导致企业不能持续发展
2、信誉体系不发育
3、法治环境不完善
4、经理人市场不发育对民企
(五)其他方面的原因
三、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人才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
1、树立正确的观念
2、创造吸引人才的各种条件
3、采取各种形式,不拘一格降人才,发展人才战略
(二)实行科学管理,健全管理制度
(三)实行创新管理,维持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管理战略创新
2、管理方式创新
3、管理手段创新
(四)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1、健全质量体系对民企发展的影响
2、民营企业在健全质量体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培育社会信誉体系,降低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
(六)营造“参与型”企业文化
(七)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1、利用ASP
2、发展ERP
3、BPR企业业务再造
(八)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特别是私营银行等金融机构。
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3、不断的提高民营企业规模,走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
本文首先肯定了我国民营企业在近些年来的发展中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对企业在二次创业、三次创业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我国民营企业持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发展障碍、对策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发展社会生产,搞活商品流通,增加财税收入,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载至2002年上半年,中国的民营企业已达221.52万户。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企业规模偏小,发展资金短缺,没有好的产品,家族式企业管理等等,已经严重的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一部分企业面临停滞,一部分企业经过短暂的 “辉煌”之后迅速走向衰落甚至垮台。因此,民营企业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何进一步上个台阶,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研究的重大问题。
一、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
(一)、民营企业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营企业”的内涵
“民营企业”一词首次出现于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这一文件中。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民营企业指私营企业。广义的民营企业指的是非公有制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的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盈利性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所称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三资企业包括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本文在“民营企业”这一概念的应用上主要以狭义为主,但也不排除部分行文涉及广义的概念,以具体的语境加以区分。
2、民营企业的大致的发展过程以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
从1982年的个体工商户的开始出现到现在,民营经济在我国的存在已经整整22年了历史了,几乎伴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部历程。在这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民营经济可谓功劳卓越,有目共睹。民营企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1) 第一次创业阶段。(80年代初——90年代初)
这一阶段基本特征是国家还处在短缺经济的时代,民营企业成为了国有企业的拾遗补露者,一般企业追求产量,通过以量取胜,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给民企的一个极大的卖方市场,只要开足机器,就会有市场,譬如浙江义务的小商品市场和温州的皮鞋,低压电器市场,广东的服装市场,皮具市场,许多专业的市场应运而生。在今天看来,虽然当时的产品比较低劣,还是以家族小作坊为主的生产方式,但是造就了中国的首批千万富翁,让他们赚到了第一桶金。
(2) 第二次创业阶段。(90年代初——97年)
这一阶段,民营经济成长为公有经济的有益补充,成为市场经济中一支活跃的力量。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的“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中国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的形成,又一次产生了更多的商业机会:房地产开发、证券股票市场、以及经济高速发展对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各种商品的旺盛需求,给民营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繁荣。在这种形式下,相当一部分富有才干的人士,加入到民营经济行列,民营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一时期民营企业具有追求高速成长、规模效应,多元化投资和经营,借助金融资本发展企业等特征,民营企业开始争拼市场份额和地位,抢得许多行业得霸权。
(3) 第三次创业时期(97年——至今)
这一阶段,中共十五大肯定了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制定了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提出经济结构得调整以及对多有制的再认识,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不少鼓励、推动民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这一时期民营企业追求的特征有所改变,不再追求单纯的规模化效益,有选择的进行多元化经营,让部分高级经理人持股,聘请职业经理人,民营企业上市等,同时也逐步采用风险投资等更为科学的投资方法。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在他的研究成果里指出,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火车头”:“私营企业就业人数比例每增加1%,人均GDP就增加1640元。”
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数据表明:载止2002年上半年,全国的私营企业数达到221.52万户,私营企业中的从业人员达到2930.6万人。加上个体工商户及其他非公有制企业,我国目前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从业人员已有上亿人。而个体私营经济已经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0.46%,占全国税收总额的9.3%。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非公有制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接近50%,而在沿海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对GDP的贡献早已超过60%。譬如在浙江这样的经济起步较早的省份,在工业经济的竞争性领域里,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已上升到了目前的95%以上。据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课题组推算,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加值中,非国有企业的比重是72.3%(扣除国有控股企业的贡献后是46.2%);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是49.2%。所以说民营企业已占中国的半壁江山,是不争的事实。参考表1-3。
表1 1989-1998年全国私营企业产权情况 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对策(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