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
本文在介绍购并的含义、基本类型以及分析有关西方经济学理论对购并现象解释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进行购并的必要性,其次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购并面临的四大主要障碍,接着就如何消除这些障碍,推动国有企业购并高效运行提出多项对策建议。最后分析了我国著名国有企业TCL集团的强强购并模式,并就其成功的原因进行探讨,同时对这种购并模式今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思考。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施蒂格勒曾说过:“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购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来到现在,共经历了五次购并浪潮,并且一浪高过一浪。从某种角度看,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购并史。企业购并是指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它对企业的快速成长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国有企业购并的发展,是加强国有企业参加市场竞争,改变其资产存量配置刚性以及企业结构不合理的必要途径。但是,纵观我国国有企业购并近十年的发展,购并成功率不足5%,为什么成功率如此低呢?其原因何在?如何使我国国有企业购并走上健康有效的发展之路?这些问题对我国国有企业购并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现正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之中实行的国有企业购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购并有着明显的差异,政府干预过多,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不清,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为企业购并服务的中介机构不成熟,以及企业本身管理水平落后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为促进我国国有企业购并有效运行,充分发挥购并机制在宏观与微观方面的作用,尤其值得探索和研究。
【摘要】:
购并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和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作为企业经营战略转变的有效手段,对企业的快速成长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购并现象作出理论解释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进行购并的必要性,采用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购并面临的四大主要障碍,并就如何消除这些障碍,推动国有企业购并的高效运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以TCL集团强强购并模式为例,揭示了其购并成功的原因,并对这种购并模式引申出的启示作出了理性思考。
【关键词】:购并 产权 管理整合 购并模式
【正文】:
从上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购并活动就方兴未艾,对西方国家产业的增长和市场经济的发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我国的购并活动却进展缓慢,且购并成功率不足5%。在我国,国有企业购并的发展,是加强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改变资产存量配置刚性以及企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在国有企业购并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剔除阻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在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为购并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
一、我国国有企业购并的必要性
(一)企业购并的理论分析
购并(M&A)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它是兼并、合并、收购活动的统称。它主要有三个经济特征,即以产权交易为基本特征,是企业产权的整合行为;以企业控制权转移为基本标志;以资产集中和资源的重新配置为基本结果。购并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企业购并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按购并双方的行业关系划分,可分为横向购并、纵向购并和混合购并;按企业资产的产权转移方式划分,可分为承担债务式购并、现金购买式购并、股份交易式购并和杠杆购并;按购并动机划分,可分为善意购并和敌意购并等。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购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观点。但大致说来,对企业购并的理论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规模经济论。企业购并会对规模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一方面,企业通过购并及时地对工厂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以达到最佳规模经济的要求,或者运用统一的生产流程,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节间隔,以达到充分利用生产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购并还有利于市场营销、管理、科技开发等环节规模经济目标的实现,例如企业购并后,原来分散的市场营销网络,科技人员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组合,从而实现规模经济的目标;二是交易费用论。科斯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存在的理由,认为使用价格机制需要支付成本,因此,通过一个组织,并让某种权力(企业)支配资源,部分市场费用可以节省。而企业购并能有效地解决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等问题,从而实现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通过购并可使专门的知识在同一企业内部使用,可以防止企业商誉运用上的外部性问题,可以节省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甚至形成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者进入,形成市场垄断;三是市场势力论。市场势力是指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强大的市场势力可以使企业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垄断权,这种垄断权有利于企业保持垄断利润和原有的竞争优势。不同的购并方式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例如,横问购并通过实现规模经济来提高行业集中度,以保持在同行业市场的控制力力;纵向购并是企业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纳入企业增强市场控制能力的一种方式;四是多样化经营战略论。企业混合购并是追求企业多元化经营目标,即减少企业对现有业务范围的依赖,降低经营的风险成本。萨缪尔森和史密斯曾在1968年用纪实材料很好地证明了企业规模愈大,经营愈多样化,其生产率波动就愈小,从而能够减少目标企业的资本成本。
(二)我国国有企业购并的现实必要性分析
1.购并是我国国有企业应付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
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第五次购并浪潮,这次购并浪潮不管是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规模上看,都是前几次购并浪潮无可比拟的。据美国新泽西州证券资料公司统计,1996年全球兼并数达22729件,兼并交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14万亿美元。在这次购并浪潮中,强强联合、跨国购并成为其主要特色,例如1996年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的强强联合,进一步激化了国际竞争,加速了跨国购并的发展。
国外企业的强强联合和跨国购并无疑给中国企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它将进一步拉开我国工业企业与世界强手之间的差距,增强我国工业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和难度。据1997年美国《幸福》杂志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500强”的最后一家公司在1996年的营业收入约为92亿美元,而中国的大庆石油管理局在1996年的营业收入约为52亿美元,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为28.9亿美元,分别是该公司营业收入的56.5%、31.45%。这就是说,中国大企业的规模同世界强国相比相去甚远,迫切需要增强竞争实力。尤其是加入WTO以后,这种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增强。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国外企业呈现出强烈的渗透势头,例如在洗涤品和化妆品市场上,美国宝洁、日本花王等洗涤剂公司大举进占中国市场,基本上已经形成垄断状态;微型计算机市场绝大部分被“IBM”、“康柏”等占领,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非常低等。面对国内外市场如此激烈的竞争局面,中国的民族工业要想与国际大企业竞争和抗衡,必须尽快培育世界级的民族特大企业,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最具现实性、时效性的途径是通过购并,实现资本集中。通过强强联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大鱼等各种方式,使企业迅速“做大”,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并利用双方企业优势的互补性,增强企业竞争力,与国外企业在国际与国内市场上抗衡。
2.企业购并是构造我国国有资产存量流动机制的客观要求 关于我国国有企业购并问题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