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已成为继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资源。加入 WTO 以后,我国的中小企业已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国际竞争的环境中,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并得以发展,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它将成为中小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
一、中小企业及其信息化的概念
中小企业信息化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探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中小企业以及信息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与认识。
(一) 中小企业的概念
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小”的含义主要是从规模角度去理解的,对独立经营、形式多样、相对于大企业来说经营规模比较小,在本行业中不居于市场支配或者主导地位的经济单位定义为中小企业。所谓中小企业,国内专家比较统一的看法是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年营业额、上交所得税和企业员工规模划分的一类企业形态,当前一般是指那些固定资产少于1000万元,年营业额数百万至数千万元,企业员工不足500人的企业。但是知识和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要素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的竞争力及其市场地位和影响并不完全能够通过企业经营规模、资产规模、从业人员表达出来。例如,日本一家生产检验大规模集成电路图形缺陷设备的公司,从业人员只有32人,年销售额却达到 25亿日元,人均产值是一般大企业的3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注1)这家从规模来看最多只能算小企业的公司,其外在影响和市场地位却并不亚于、甚至超过一般的大企业,因而从竞争力角度看它又应当是一个大企业。所以,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理解中小企业的概念时,要用动态和辩证的观点来具体分析。
(二)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中小企业信息化究竟指什么?不少企业存在着认识误区。是否拥有电脑,拥有企业网站就算进入信息化了呢?用专家的话说,其实不然。所谓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企业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技术,通过科学的方法利用、配置和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使企业的运作和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过程。就目前而言,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核心是资源和销售的管理信息化,也就是以ERP(企业资源计划)和CRM(客户关系管理)为核心来进行的综合信息管理建设。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我们现在都有一个普遍的观点,即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三次浪潮。(注2)中小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信息化的深刻影响,它的竞争能力通过信息技术而得到提高,使其走向新的繁荣;另外,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中小企业在竞争力、竞争优势方面的特点,都注定了信息化已成为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力描述的是企业自身及外部资源的整合,其实质就是企业在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中动态适应环境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中中小企业的战略,就是发展创新能力来创造竞争优势,以及运用知识创新手段来增加企业经营的效益。创造竞争差异化,强化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信息化为中小企业在这方面提供了坚实而广阔的平台。
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以下竞争优势。一是生产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生产周期、变更品种生产所需时间短、及时供货率和生产能力利用率高。二是管理效能,决策的集权化倾向表明中小企业将会具有较快的决策速度。三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一直被作为中小企业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在美国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来自中小企业的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已占到全国总量的60%以上,同样在我国,这一比例也相当可观。
中小企业要学会在复杂环境中运用管理信息技术塑造可持续竞争优势,但据统计,我国没有建立内部局域网的中小企业比例达到42.4%,在建立了局域网的中小企业当中,局域网联网终端数在5—20个的企业占31.8%,20—100个的占17.0%,多于100个的仅占5.4%。(注3)这说明中小企业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有效利用水平还很低,更不用说利用信息平台进行业务升级。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间竞争能力的差别将越来越体现在对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管理信息化成为解决中小企业在复杂环境中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二)信息化建设对中小企业的益处
信息化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大障碍,加强中小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
1、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
中小企业通过外部的战略性信息系统和服务,便于中小企业领导层做出快速、正确的决策,为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提供依据。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疏通信息流通渠道,充分协调和监督子公司、各部门的行动,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效率。
近年来,国家经贸委以广东省、黑龙江省、上海市等地作为试点,为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具体做法上,一批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验。哈尔滨电机厂在为三峡工程设计制造水电机组时,充分应用网络优势,实现了网上投标报价、网上协同设计、网上下达ISO标准代码加工指令,实现了设计制造集成化,使企业效率明显提高:商务标书准备时间缩短了一个月,设计和技术准备周期由6至12个月缩短至4至10个月,制造周期缩短1至2个月,使企业竞争力大大增强。去年,哈尔滨电机厂又在西部公泊峡水轮机组招标中,战胜国内外众多竞争对手,以技术和经济双1标的成绩一举夺魁。(注4)由此可见,信息化明显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决策水平与管理效率。
2、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效益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没有创新,企业就难以生存。信息化建设,特别是Internet的交互功能可使中小企业及时获得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潜在的新产品构想等信息,从而拓宽员工的视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蓝艺集团地处偏远的黑龙江省木兰县,交通及其不便,可以说既没有地缘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过去设计人员使用手工设计,一幅图案从创意到画出彩稿,一个人需要20多天才能完成,公司设计室12名设计人员,全年只能完成100多幅设计图案,遇到客户紧急订货,由于设计周期长,满足不了客户要求,所以失去了很多商业机会。1998年,“蓝艺”公司引进了地毯图案设计CAD系统,一幅图案只需要2—3天,紧急订货1天就可完成,预定周期从1个月变为1周,如果订货量小的话,3天就可以交货。现在,“蓝艺”公司每年可以设计图案600—700幅,图案更新率达到40%以上,从而开拓了市场,促进了企业发展。现在蓝艺集团生产出来的“木兰”牌地毯不断地销往国内外市场,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注5)
3、有利于中小企业迎接WTO的挑战
在入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正面临来自外企竞争、企业自身内部缺陷和市场环境不完善三方面的严峻挑战。入世后,我国的中小企业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在国内市场中寻求政府的特殊保护,而必将面临五个方面的压力。一是关税大幅降低,除少数幼稚产业外,政府不可能采取非关税措施对中小企业进行保护;二是5年内配额、许可证、特定招标等非关税保护措施将被彻底取消;三是3年内流通领域国内经营权和进出口经营权将开放,外资设立分销企业的地区、数量和股比限制将不存在,尤其是允许外企在华设立分销体系;四是单纯高科技中小企业将面临国外同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强烈冲击;五是由于高效率、低成本、新技术可以代替一定的手工劳动,部分单纯性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将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一批质量不上档次、管理粗放、经营混乱的中小企业将遭淘汰出局。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探讨(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