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腐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腐败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尝试从制度对人的影响来分析腐败的产生并希望从中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而试图通过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来寻求遏制腐败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腐败、根源、对策
[正文]:
腐败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制度、道德、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当今社会中所出现的腐败现象,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有其必然性和错综复杂的原因。腐败现象只要有其存在的土壤和条件,它就必然会滋生蔓延开来。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我国一直保持着经济的高增长速度,在第一个20年超额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以后,未来几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看来也是可以做到的。但在现阶段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社会矛盾也在积累,其中最令人关心和忧心的是,腐败问题愈演愈烈。
一、腐败的本质和标准
腐败是个别利益侵犯共同利益的行为。腐败的本质就是掌权者在权力的使用过程中,因受私有观念、特权思想和“欲求”的影响而为个人或相关的个体谋取利益、侵犯共同利益服了务,也就是权力的使用背弃权力只能为广大民众服务这一权力本质属性的行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权力,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存在决定了私有观念的意识存在,权力的社会存在进而决定了特权思想的意识存在,而私有观念和特权思想意识加上人的“欲求”又是导致权力为“私”服务的直接内因。腐败与权力密不可分,腐败是权力使用的异化,是一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扭曲的社会生产关系。权力是掌握在人手中的,权力在使用过程中其本质属性的体现要依赖于掌权者的意志。由于有了掌权者意志的参与,权力在使用过程中是不能确保只为其赋予者服务的。
二、腐败在我国现阶段的表现
我国现阶段的腐败现象相当严重,可以说是世界上少有的腐败最广泛、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我国现阶段公共权力基本上都垄断在政府机关或国有的公共服务单位手中。政府的各部门都全方位地插手管理,控制着国人的日常事务,很少有什么事情是不经过一级政府代表机构审批就能让个人自行办理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数千万掌握公共权力的人,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捞钱,使腐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了一种“前腐后继”的现象,且呈现出主体泛化,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民主形式掩护下的公贿与贪污;“集体共犯”式腐败;政企不分的“双轨制”腐败;干部提拔机制的弊端造成的“人事腐败”等。腐败问题是危害国家和社会的毒瘤,广大人民深恶痛绝。腐败不但威胁着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而且还会严重削弱国家能力,激化社会矛盾,从而时刻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和国家针对腐败现象的隐蔽性和高获得性的特点,反腐败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因为腐败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背着组织、领导和群众进行的,其手段的隐蔽性,使其不易被发现,惩治机会少,而且获利又快又高,因此其腐蚀性和再生性极强,最终导致腐败难以清除。
三、腐败产生的根源 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策问题研究65(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