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一:解决网络环境与汉语言传播矛盾。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出现为高校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但在二者的具体结合过程中将存在着一些限制性因素,有效地借助互联网提高汉语言传播的能力,需要解决表达方式、创新型的矛盾问题。首先,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汉语言文学的阅读活动提供更多资源及平台,但现阶段借助互联网进行阅读的学生数量较少,多数学生使用互联网主要以休闲、娱乐、交流为主,针对新闻内容的阅读更加注重标题的“吸睛程度”。这种形势下将会使得学生快餐式阅读的习惯,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及情感的建立。互联网平台语言精简、失准的问题,将成为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的主要矛盾。其次,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具有艺术性和社会性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及精华,内容较为久远,与现阶段的网络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年代上的差距将形成传播障碍。
原则二:把握网络环境与汉语言整合路径。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之中,应重点把握网络环境与汉语言文学传播的整合点,通过契合点的精确掌握,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有效传播。首先,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可借助网络教学设备的优势,实现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可视化,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文学知识传播,实现网络环境与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汉语言文学传播在网络环境的传播,能够成为文学知识传播的有效平台。其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播需要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网络平台与文学作品之中具有契合点,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文学作品的可视化传播,或是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订阅号等渠道为学生定时推送文学作品节选,帮助学生养成每日阅读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便捷性,实现学生的碎片化学习。
原则三:转变教师汉语言文学传播的定位。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传播过程中,主要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地位,因此学生的学习抵触心理较为严重,并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学习积极性。网络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角色将发生一定的改变,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将处于主导的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开展个性化及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势必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学生将会掌握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的良好发展,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准确定位教师在汉语言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将传统的教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课程模式
讲授式网络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中,汉语言文学课程能够实现网络讲授教学模式,在传统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讲授式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借助在线交流平台构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讲授式网络教学模式中,主要分为同步讲授及异步讲授两种。同步讲授模式主要为教师与学生不在同一地点学习,教师将汉语言文学知识借助网络模式进行传播,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传播的模式具有相似性。异步教学模式之中主要的模式为电子邮件教学,教师将汉语言文学知识制作成教学邮件下发至学生的邮箱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及学习需求开展学习活动,并且能够借助在线交流平台与教师进行实时的互动和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及针对性学习需求,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及学习主动性。
演示式网络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借助网络平台向学生展示汉语言文学教学信息,教师可以在教师终端安装CAI课件,获得更多的网络中的教学资源信息。在演示式的网络教学模式之中,汉语言文学网络教学内容主要分为3类,即板书、教学模拟、抽象性教学内容。首先,网络汉语言文学传播中教师可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网络形式展示,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中营造出课堂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其次,教师借助网络技术能够为学生营造出具有生动性及形象性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学习诗词内容时,教师可通过音频或是视频的方式播放古典音乐,为学生的学习及理解营造更好的氛围及环境。最后,教师借助互联网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生动且多元的教学内容,转变传统汉语言文学内容的枯燥性,为汉语言文学知识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探索式网络教学模式。借助网络技术及网络教学资源,在汉语言文学传播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构建出探究式的教学课堂,教师为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提供相关的问题,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及讨论,探究的模式可为线上讨论、线下讨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等。首先,教师将内容在线上学习平台中发放,学生在群组之中针对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讨论及分析,避免时间以及空间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产生限制性,教师在线上平台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及评价。其次,线下分析模式主要为在课堂上教师针对汉语言文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讨论式网络教学模式。谈论式教学模式主要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教师的启发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分析及讨论,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汉语言文学讨论式教学模式中,能够提高汉语文学活动的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网络教学平台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接触国际化信息的机会,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难以提供外国文化环境及氛围的弊端。培养学生的文化国际意识,是推动汉语言文学国家化传播的重要基础,新时期的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现文化的传播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课程模式,需要紧贴合网络环境及网络资源,实现汉语言文学传播的现代化转型发展。
五、结语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经典的语文学科项目,不仅是针对古诗、古文的学习及了解,汉语言文学在内涵及形式之中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及综合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互联网信息传播与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存在交叉点,高等教育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提高汉语言文学传播的有效性及趣味性,是需要高校汉语言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网络环境与汉语言传播矛盾,掌握网络环境与汉语言整合路径,向大学生乃至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价值。
关于当今汉语言文学传播的思考(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