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使利益最大化
当然,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比较复杂,除了获取自身效用最大化,还有经理分红、认股权以及高升的机会等。
综上所述,虽然盈余管理是在现有会计准则和法律框架之内是合法的。但是,盈余管理有悖于财务管理信息质量特征,有悖于会计信息的中立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允性。在我国,盈余管理的滥用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成因之一。
1.3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1.3.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盈余管理
由于现代企业财产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便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 在代理人和委托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代理成本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代理问题。为了解决代理问题,有必要设立一套激励机制来使代理方为了委托方的目标函数而努力。
首先, 理性的委托人在边际约束成本等于边际代理成本的水平上实现对代理的外部约束均衡,此时约束成本和代理成本之和达到最小。约束成本的限制,给管理当局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其次, 信息不对称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在现实中,总是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有信息优势的管理当局就会利用该优势进行盈余管理,将信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达到自身效用函数的最大化。
1.3.2从会计学角度分析盈余管理
会计是一门貌似精确但事实上并不精确的科学,会计理论和实务中许多问题并没有一定的取舍标准。 会计固有的特点和局限性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
首先,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其确认基础的。虽然权责发生制较好的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合计确认计程中不可避免的渗入了许多主观人为的因素,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利润也因此包括了现金和应计项目两个部分。管理当局就可通过操作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虚拟业绩。
其次, 会计中的稳健性原则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由于稳健性原则只是对确认可能的费用、损失、收入、利得的一种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性的刚性标准。因此,管理当局很容易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得,借此来操纵盈余。
最后, 会计准则可选择性的存在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由于各个企业的情况不同,它们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也各不相同和复杂多变的。因而,政府只能就一般性的会计规范做出规定,而将剩余的特殊会计政策留给企业自己选择,然而这也为会计选择中的机会主义留下了空间。
2.盈余管理利弊分析
2.1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
2.1.1帮助企业渡过暂时的财务危机
当企业处于经营困难,又急需投资资金时,往往采用利润前推。若企业采取利润前推,即将后期的利润提前确认,如改加速折旧法为直线法,减少坏账损失的提取比例,使企业当期利润得以提高,从而使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线,同时提高了股东权益率,企业将容易通过举债方式筹集资金。如果企业所筹资金运用得当,则可以帮企业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经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2.1.2维护契约的有效性,减少订约成本
从有效契约论的角度考虑,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组成,而签订契约是要花费订约成本的,加上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所定契约总是具有不完全性和刚性。如果在--定范围内允许存在盈余管理,不仅会降底契约成本,而且还可以使企业管理当局对预期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从而灵活面对契约的不完整性和刚性,保护企业及经营者自身的利益。管理者有一定的盈余管理能力,对于维护有效契约也是必要的。
2.1.3适度的盈余管理能有效传递内部信息
盈余管理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经营者掌握了大量的内部信息。这种内部信息往往是相当复杂并具有专业性,经营者若要以报告的形式把他们投递给委托人,是相当困难并且代价高昂。那么,怎样才能使内部信息有效的传递给投资者呢?这时盈余管理就发挥一定的作用,当公司管理人员认为未经管理前的盈余信息难以准确评价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容易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时,会主动进行盈余管理来调整盈余,以向投资者传递有用的价值信息。
2.1.4提升企业形象,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稳定的时候,企业管理人员实施利润平滑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稳定的信息,提升企业形象,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2.2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
2.2.1盈余管理的滥用造成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