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允价值的优缺点
1、优点
(1)、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能够及时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变化。
(2)、公允价值计量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真实地反映交易的实质,反映市场对直接或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有利于金融工具等的核算与创新。
(3)、会计信息相关性强
传统的会计工作主要是进行历史成本的计量,而公允价值计量将重点放在现在和将来的市场价格方面,将企业预期利润、偿债能力以及企业经营预算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避免企业因为对项目未来发展缺乏较为详细的分析和了解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充分地体现出了公允价值在本质方面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4)益于企业的资本保值与增值
通过公允价值的计量,而使得企业所出经费能够在现行的市场情况下购得与原先规模相匹配的生产能力。所以,在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可以更好地保障企业的资本,为企业资本的增值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2、缺点
(1)、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靠性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证券、产权等的交易市场都不是特别的成熟,如果在某一阶段当中价格的浮动较大,或者是与实际的规律不太相符合的话,那么公允价值的方法在一定程度内也是很难规避风险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出现类似于判断失误、准确性较低等情况,存在一定的不可靠性。
(2)、应用成本高
公允价值计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它的动态性非常强,需要进行不定时的更新,及时分析最新出现的相关数据。不仅需要专业的计量人员,还需要普通的会计人员及时地进行账务处理。所以,相比较而言,公允价值计量的成本是比较高的。
(3)、公允价值的时间性相对来说比较弱
公允价值计量目前在很多细节方面都不够完善,所以面临很大的实践难题。
(4)、公允价值可操作性差
在不存在市场交易的情况下,作为估计公允价值的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很难操作。
三、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矛盾及统一
(一)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矛盾与统一
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主要特征是:可靠性和相关性。
首先,如果会计信息完全不具备这两种质量特征中的任何一种,则会计信息将是无用的。然而,在现实经济环境下,可靠性和相关性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很难两全:可靠性是面向过去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相关性是面向未来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的目的在于反映,而相关性的目的在于决策;相关性中的预测性和及时性要求,可能影响信息的可靠性,而为了追求完全可靠而忽略了信息的及时性和预测性,再可靠的信息其相关性也会大大削弱。
其次,按照可靠性的要求,历史成本无疑是最理想的计量模式,因为它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最强。然而,通货膨胀和知识经济时代资产新形态的冲击,使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根本优势受到致命打击,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不能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个别价值变动,这时历史成本不再可靠。
再者,从决策的相关性讲,公允价值当然比历史成本优越。如果按公允价值核算把以前期间的资产持有损益单独予以揭示,则更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预测性。但是由于公允价值的取得涉及到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导致可验证性和真实性被削弱,而这两者恰是可靠性的构成因素。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可靠性与相关性、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从根本上而言是统一的,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的可靠信息若不相关,也就无效用可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提供的相关信息若不可靠,也就等于不相关。采用何种计量模式,其实就是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权衡,这种权衡,又是受到会计目标所左右的。
(二)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会计目标方面的矛盾与统一
会计计量中得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权衡(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