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品牌定位可覆盖马斯洛需求层级的多个层级。罗辑思维卖月饼创意主题是“向最古老的互联网产品致敬”,虽很难带来共鸣而被诟病,但其在“月饼”这个满足生理、情感归属这两基本需求之外增加自我实现需求的尝试很值得肯定。其实,工薪果粉购买苹果手机,低收入村妇购买价格2000元九阳豆浆机,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一台机器,还有自我尊严、归属感、荣耀感等高层次需求的满足。
3、品牌才是资源整合与价值链分配的主导者,而非技术与创新等。
品牌是适应人类心智模式的标签,品牌垄断影响长远,是当前企业发展不可变之根本。而其他关键因素如创新、技术等可作为核心竞争力,但因创新、技术等都是不断变化升级的,为可变因素,尽快转化为溢价的品牌资产才是关键。罗辑思维以品牌为后盾,跨年演讲门票有足够品牌溢价,可自由选择支配上下游最佳合作方资源。而技术创新等垄断则不尽然,以彩电行业等离子技术为例,松下、三星、LG、日立等传统巨头画地为牢垄断了等离子技术而未全面推广,最终却因弱小的竞争者们另辟蹊径,繁荣了液晶技术之路而将等离子技术淘汰。
4、品牌发展需要资源环境,也需要资源整合与控制能力。
品牌商集中精力于其品牌资产的发展,品牌商有自己不擅长领域,专注于自己擅长领域才叫分工,但最优分工配置需要信息对称的分工环境与资源平台。罗振宇曾透露,演讲会4000人规模,但组织管理和对外推广仅4人,推广、场地、会务、设备租赁、安保等在北京都能找到最合适专业外包公司。手机行业的苹果、华为、小米等,其快速成功条件之一是有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可选择与整合,无需陷入产业链培养的长期煎熬中。另外,资源整合控制能力也很重要,小米的资源整合与控制能力毕竟不如苹果和华为,小米早期品牌溢价不足,技术、售后等整合组织能力跟上慢,导致一定份额的衰退。
(三)创新案例研究:小米兴衰与OPPO、vivo的最新崛起
2013年,小米手机销售收入超过300亿,雷军与格力董明珠对赌,5年内销售额超过格力。
2014年,小米公司营收743亿,雷军总结了小米手机的成功要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同年,OPPO和vivo只是芒果台综艺节目默默出镜的小咖。同年底,小米与美的合资,小米的产业拓展倾向于同心多元化了,与其年初的成功要诀“专注”“极致”等背道而驰。
2015年,小米公司营收780亿,面临发展瓶颈。
2016年,小米市场份额大幅衰退,OPPO和vivo两大新秀在三四线城市和线下渠道大幅增长(源于高达400元/台的渠道毛利),成为新年轻人手机品牌宠儿。
从小米兴衰与OPPO/vivo的崛起,对我们中小企业的创新启发如下:
1、“专注”、“口碑”、“快”等仍是中小企业的创新秘诀。
只要上下产业链成熟且竞争自由,小米快速成功具有可复制性,这是社会分工细化专业化渠道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罗辑思维案例已分析过,上下游产业链的成熟给中小企业做品牌和市场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谁抓住消费者,谁就有可能脱颖而出,小米如此,后来者OPPO/vivo也是如此。
2、关于市场创新,红海过后,仍是蓝海。
OPPO/vivo的崛起,是个有趣的另类蓝海市场创新。当大家关注重点不在线下传统渠道时,传统渠道已经不知不觉变成了准蓝海。在2016年初的乡镇分销渠道上,消费者与行业专家发现,OPPO/vivo专卖店在乡镇普遍布点,包括在苏宁易购服务站(苏宁易购OTO的乡镇分销点)有很大面积的专厅。然后,这很容易被专家们嗤之以鼻,还在走老路,营销模式落后。但当2016年底逼近时,OPPO/vivo的销售量让专家眼镜碎了一地。
我们知道,县乡镇分销渠道发展,渠道毛利的支撑是个关键因素,随着移动互联发展,手机市场销售越来越依赖自身发展所带来的移动互联自身,移动互联大大减少交易环节与费用,但也逐步丧失了在传统分销渠道上的竞争优势(不再有高额的渠道毛利空间),小米、华为、苹果等手机均是如此,各品牌意识不到的是,因为经济交通等发展水平不一致性,传统渠道即使衰退,仍然是最大的渠道。对反主流而行的OPPO/vivo而言,传统分销渠道反而成了一片蓝海。OPPO/vivo的成功,和2016年美国大选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于希拉里抓住发达区域,特朗普反其道而行,争取到了选举人票数比重多而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低的乡郊选民的支持,从而最终赢得总统大选。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与背景变化,中小企业在企业发展阶段应以市场端创新为主,管理创新为辅,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细化外部良好平台环境,侧重品牌与业务上的创新发展,抓住最终客户需求,侧重“专注”、“口碑”、“快”,发现市场渠道蓝海机会,加入互联网新经济时代大发展的大洪流大趋势中去,持续快速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的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时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
[2](美)德鲁克. 管理的实践[M]. 齐若兰 译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美)德鲁克. 有效的管理者[M]. 1966.
[4](美) 凯文·凯利.必然.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5](美)卡普兰(美)诺顿.平衡积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6]孙蕴秀.基于蓝海战略的家电企业价值创新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企业管理硕士论文2010.9
[7]陈心德."蓝海战略"是超越竞争的价值创新[J].上海企业,2006,(6):49-51
[8]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3.
[9]管理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光明日报.2008.
[10]刘翼生.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1]韩)W.钱金(美)勒妮.莫博涅 著.蓝海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朱甫.马云如是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3]余来文.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博锐管理在线 .2005.
[14](美)Richard B. Chaes. Operations Managenen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ninth edition)[M].McGraw-Hill Irwin.2001.
[15]Michael E, Porter. The five competitive forces that shape strate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1
[16]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M].New York :Free Press ,1980.
[17]Joan Magretta, Understanding Michael Porter: The Essential Guide to Competition and Strategy[M], Harvard Business Press Books, December 16, 2011.
[18]Grant, R.M. (2008). Contemporary strategy analysis (6th ed.)[M].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