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序列指标,它是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计算的重要依据。”(注4)因此,对于预测该项目未来年度现金流量情况如何也成为企业与投资者尤为关注的经济指标。那么,费用性质法收益表中折旧和摊销费用的揭示如何有助于预测净现金流量呢?我们首先来分析净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
经营期某年净现金流量=该年现金流入量-该年现金流出量
=[该年营业收入+该年回收固定资产余额+该年回收流动资金]-[该年经营成本+该年流转税金+该年所得税金]
=该年营业收入-该年流转税金-该年经营成本-该年所得税金+[该年回收固定资产余额+该年回收流动资金]
=该年营业收入-该年流转税金-[该年总成本-该年折旧-该年摊销额]-该年所得税金+该年回收额
=[该年营业收入-该年流转税金-该年总成本]-该年所得税金+该年折旧+该年摊销额+该年回收额
=该年税前利润-该年所得税金+该年折旧+该年摊销额+该年回收额
=该年税后利润+该年折旧+该年摊销额+该年回收额
由以上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我们可以知道,费用性质法收益表提供的折旧和摊销费用是计算净现金流量公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掌握当期净现金流量以及其计算公式中折旧和摊销费用情况,再结合企业有关折旧及摊销计算的规定,从而推算出未来年度的该项金额。这样,我们便可以准确的预算出未来年度投资项目的净现金流量,同时还可以由此判断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2)有关产成品和在产品的变动与耗用的原材料和易耗品的揭示
在前文我们已经讲述了,在IAS1费用性质法收益表中,当期半成品和在产品的变动表示对生产
费用的调整。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半成品和在产品的变动情况,恰好是企业产品市场销售情况的“折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那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则应当是“销售决定生产”。因此,我们可将该项目视为企业生产用现金流量的“指示灯”。同时,企业生产资金的占用主要是原材料和易耗品的购置。那么,结合这两项信息,我们可分三种情况来分析它们如何有助于预测企业生产用现金流量:
①当最近几期费用性质法收益表所披露的企业产成品和在产品的变动幅度不大时,我们可由此推断企业的产品近期市场销售情况比较稳定,如果企业在未来年度并没有较大的产品推广计划的前提下,可无须调整生产,从而企业可根据以往年度生产资金投入情况来决定企业未来年度的生产用资金的投入量,由此,原材料和易耗品的购置情况变化也不大。
②当该年度产成品和在产品较往年大幅度减少时,则表明企业产品可能出现市场供不应求的势态。为了抓住良好的市场机遇,企业应当在未来年度中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增加生产投入力度,准备好充足的、能满足生产销售需要的材料和易耗品,即增大生产资金的投入量,从而可以在未来年度取得更好的经营业绩。
③如果该年报表反映企业的产成品和在产品突然大幅度增加时,则表明该企业产品可能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从而造成企业存货突然增加,使生产投入资金无法及时回笼。为了避免企业存货积压造成资源的浪费,企业应当及时分析生产销售情况,相对减少生产用资金的投入,即减少原材料和易耗品的购置,并调整生产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调配作用。
另外,众所周知,原材料和易耗品是企业最主要的费用,因此,我们还可以根据原材料和易耗品的耗用情况来评价企业的收益质量。
(3)有关雇员成本的揭示
当前,许多企业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都纷纷以“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其中的
“人”不仅仅是指客户,同时也包括企业的员工。他们认为,要让员工充分发挥其极大的干劲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产生以一当十、以百当千的乘数效应的前提不仅是要为员工提供令其满意的薪酬,还应为员工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与提升机会。这样,才会使员工感到,自己为企业工作不仅是生存的需要,同时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而在费用性质法收益表中,雇员成本正是反映企业对员工的投入情况,因此,雇员成本是衡量企业人力资源投入资金的重要指标。对雇员成本的预测,可以衡量企业未来年度人力资源现金流量情况,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为当前社会大量人才的流动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另外,将雇员成本与企业当期收入或利润相比较,还可以评价该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四、IAS1收益表编制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收益表编制方法一直采用的是费用功能法,即销售成本法。经过长期的改进,尤其是股
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颁布,我国的收益表编制已经非常接近IAS1的费用功能法收益表。但由于一些历史因素使我国的收益表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一)财务费用的列示。以前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环境,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对我国会计处理造成很深的影响。在收益表中对财务费用的列示也正是在其影响下所形成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诸多企业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国家拨付或银行提供的贷款。因此,企业便把财务费用列作经营费用来抵减当期的收入。而在IAS1收益表中,将财务费用列入融资成本,这样,使列报方式才更具科学性。因此,我国应当对此引起重视。
(二)投资收益的列示。在IAS1收益表中,其投资分别按投资成本与投资利润(或亏损)来反映。但在我国收益表中直接按其净额来反映,这样使报表使用者很难了解企业投资回收情况,从而不易对投资业绩作出有效的评价。
(三)关于费用性质的附加信息的披露。我们已经知道费用性质信息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而我国收益表是采用的费用功能法,因此无法提供此类信息。为了报表信息揭示的全面性,我国也应当在报表附注中适当披露关于折旧、雇员成本、材料费用等费用性质的附加信息。
虽然,我国在收益表编制上与IAS1收益表编制有一些差异,但总体上已非常接近,这也是会计逐渐国际化的一种现象,因为一个国家的会计趋同于国际潮流,有利于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也有利于发展本国的经济。因此,是值得我国注意的。一方面要坚持自己的特色,确定本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不宜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相信,通过不断的改革,我国会计的发展终将跟上国际潮流的发展步伐。
引文注释:
(注1)常勋:《西方财务会计参考资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146,147页。
(注2)娄尔行,陈信元:《德国企业损益表的编制及其研究》,《会计研究》,1992年,第1期。
(注3)陈信元:《德国会计简介》,《会计研究》,1995年,第12期。
(注4)黎明:《管理会计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82页。
参考文献:
1、《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列报》,《会计研究》,1999年,第1期。
2、常勋:《西方财务会计参考资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145,146,147,148,149,150页。
3、娄尔行、陈信元:《德国企业损益表的编制及其研究》,《会计研究》,1992年,第1期。
4、陈信元:《德国会计简介》,《会计研究》,1995年,第12期。
5、黎明:《管理会计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82,183页。
6、任永平:《中德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比较》,《会计研究》,1998年,第7期。
7、李尊龙:《现金流量表—编制与分析》,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44,145页。
8、孙铮、王鸿祥:《财务报告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38,39页。
9、财政部文件:财会字[1998]7号《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08页。
会计报表分析—国际会计准则收益表比较研究(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