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何兰珍同学具体情况的分析,我认为他成为问题学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原因。何兰珍自幼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照看,且父母文化素质偏低,从心理上对他的关怀较少,多从物质上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何兰珍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不能顺利与家人沟通,心理上产生了一些孤寂感。不仅如此,他到我校上小学以后,由于父母比较疼爱又不在身边,家人常给他比较宽裕的生活费用,导致他平时花费大手大脚。其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充斥校园,何某涉世未深,个人修养等方面还欠缺,不能很好抵制歪风邪气的侵蚀,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学会了抽烟上网吧等坏习惯。
2.自身因素。何兰珍思维比较灵活,虽然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比其他同学弱,但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基础较差,缺乏进取心,从而导致其学习成绩低下,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不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跟同学和睦相处,不讲究个人卫生,不能主动融入班集体。面对不利的现实,不能摆正心态,不能辨是非。
3.心理因素。由于家人对其比较纵容,养成了其比较任性的性格。另外,由于何兰珍的学习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长久以来产生了自卑心理。同时,由于教育者有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他对同学、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
三、个案指导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采取了以下策略对何兰珍同学进行了引导和教育。
1.经常与家长、生活老师联系,随时关注他的情感需要和生活需要。为了改变他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我加强与他父亲的联系,除了让他开学就将一学期的生活费用缴清外,剩下的零花钱平时由我保管,每两周给他50元,这样过了一学期,以后就由他父亲通过银行卡控制一年多来,他已能够基本有计划的使用自己的生活费用。
2.在班务方面,从五年级开始,就安排他做了体育委员,使他逐渐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同时,尽量给他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使全班同学了解他的闪光点,把他看作班集体的一员,树立他的自信心,逐渐减少他的孤寂感。
3.学习方面,对他略微降低要求,开展分层教学,为他制定稍加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给予他及时的表扬,是他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调动他主动学习的兴趣。逐渐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同时安排班上学习较好的同学和他结成“一助一”的助学小组,以便他遇到学习困难时可以随时询问。
4.心理方面:
(1)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情感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对此我满怀期待,倾注爱心,尊重他的人格,用平等关心的方式态度对待他,不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用人格的力量启迪他的心灵,从心灵深处接近他,用爱心去融化他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2)创造契机,树立自信心。树立自信心是信任和情感教育问题学生的关键。为了及时了解掌握他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我和他进行了个别谈话,与家长进行沟通,对他进行表扬管理,正面疏导,指明努力方向,对他从肯定小成绩,小进步入手,让他感受到被赞许、表扬的欢乐,从而树立自信心,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
四、个案小结
对存在性格问题的学生最好的良方是“爱心”,决不可片面。简单。粗暴地批评或指责。应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心理疏导,根据小学生的需要,解决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一种轻松,温馨,和谐的环境中,通过对他们的帮助,劝告,启发,教育等心理转化方法,改变心理活动,解决心里矛盾,清除心理障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正确对待心理矛盾和社会矛盾,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综合此类学生的个性问题,以下几种办法值得借鉴。
1.对学生的心理分析要恰如其分,不应夸大
当学生出现某种情绪障碍时,教师不要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要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教育他们客观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2.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同的情绪
如以情动情,用关心安慰去减轻学生的心理苦闷和心理负担。转移注意力,让学生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改变其心境态度和认识。
3.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虑,所喜所忧。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真诚代替厌弃,换起学生的自尊心。不要对学生使用极端方式,如愤怒、谩骂、殴打等压服方式,而运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进行开导、教育,使之心服口服。
4.沟通思想,相互理解
存在问题的学生最需要的是人们把给予的温暖和理解。在家长和子女、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多层次的沟通,体验对方的角色,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多渠道的沟通交流。
5.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积极配合工作
集体意识、集体舆论对消除某些心理障碍具有重大作用。优化环境包括优化班集体的环境气氛,一人有困难大家来关心,使问题学生在良好的环境气氛中得到帮助。其次,让他进行情绪释放,创造一种环境使之自由的、尽情的表达其心理。此外,还要尽量给他们提供一些展现个人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回归到集体中。
总之,对问题学生要正确认识其现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爱护他们,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他们。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才能够了解和洞悉学生思想、品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提高他们心理品质,促使他们健康、协调、全面的发展,确保他们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施建农,蒋长好.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10-12
[2]李建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明出版社,2002:3
[3]张佳.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8-9
对小学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报告(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