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父母要转变传统思维模式,要具备正确的教养方式,不仅要注重子女智力的发展,更要注重培养子女如何做人。父母首先要做到,并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身边人和社会的感激。感恩教育应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活中让孩子体验感恩,实践感恩。就拿孩子给父母洗脚来说,看上去是形式,但它是表达亲情的一种方式,虽说洗的是一双脚,温暖的却是两代人的心。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给予孩子表达感恩的时机。让感恩的种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芽成长,实现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主动养成感恩意识。
(2)发挥具有感恩意识的学校教育
学校是一个传播文化的特定场所,是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行为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必须注入感恩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养成学生自觉参与感恩行动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学生今后成为具有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的人有着重要意义。
①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毫无疑问,感恩素质已经成为新世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这一素质,教师才能有冷静而睿智的头脑宽广博大的胸怀,仁慈宽厚的爱心,高瞻远瞩的目光;才能培养出胸襟开阔,目标远大,行动积极,关心祖国的学生。作为教师,不仅自身要积极参与到感恩意识教育中去,更要身体力行,给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指导。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他们去感谢德人。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唯有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健康成长发挥有效而持久的促进作用。感恩教育要切实取得实效,就必须以渗透式、启发式、实践性教育强化感恩意识,重视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用运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精良的课件,精心挑选与感恩意识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自由欣赏,自由感叹,自由讨论、激起学生心中波澜,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与心灵撞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 教师要设计各种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中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多采用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熏陶,从而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让学生真正接受感恩教育。
②提供校园感恩文化的土壤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在开展感恩教育工作时,比如通过学习《朱子家训》《菜根谈》等传统优秀书籍,并要求学生积极探讨。也可以搜集与感恩教育相关的传统故事,中外经典,在班级活动、团队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恩山根” ,促使学生感恩心里的养成;也可以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与感恩教育主题相关的诗词,以朗诵比赛或写感想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感恩情结,以感恩的氛围来塑造人,也可以创设一些活动情景,用心里换位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感恩”活动中,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父母的养育恩,老师的不辞辛苦,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与友善,引导学生在相互理解中体验“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美德。经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的“感恩”实践活动呢,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感激他人,学会感恩。
另一方面努力创造与挖掘包含教育的因素,比如,可利用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与建筑布局等给类物质载体,将体现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珍爱生命的名言警句与优良行为体现于其中,用以诉说感恩的美德 。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之中,将知恩、谢恩和感恩等观念及行为渗透到其中,并利用健全而和谐的感恩制度文化,从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引导,规范学生,并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利用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及感恩节等节日和展开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以感恩为荣,以忘恩为耻的良好舆论环境,陶冶着学生的感恩感。
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做到“三位一体” ,互相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
综上所述,我们家庭、学校、社会要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把感恩教育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现在做起,让我们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感恩教育真正深入人心,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学校感恩教育的点滴思考(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