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耐心聆听,注重引导
当学生犯错误时,很多老师习惯于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认为自己的“经验之谈”是“拯救”孩子的灵丹妙药。事实上,这种“训话”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潜伏下来,成为师生之间的一道情感障碍。正如一位教育心理学专家所说: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这只不过是孩子想尽快逃脱你的喋喋不休的一种手段罢了。要想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老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当孩子在倾诉心中想法时不要轻易打断。
引导是一个以讨论为基础,以启发为目标的积极的思想过程。班主任要学会引导学生积极认识当前的问题、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主动地剖析自我,承担责任,协助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而不是包办代替,为其安排一切。具体地说,它要求班主任谈心时,多提问题,少加评论;多做启发,少做说教;多鼓励对方讲话,少讲个人意见。了解关键点后,捕捉教育时机,以理导其行,以共同探讨代替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要记住,培养学生自主的管理意识和责任心,引导学生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是我们教育最终的目的。
(四)巧用潜移默化,慢慢感化
小王并非一开始就接受了我的关心,我坚持不懈与他信件沟通,他才被慢慢感化。
其实教师日常的种种行为,学生都看在眼里。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要注重的是自己的言行。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是直接的,也是最能打动学生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以自己的行为规范影响学生,利用自身的情感因素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楷模,给学生示范正确的行动导向。要求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的真诚的人,遇上学生问候,我微笑或点头应答,学生帮我忙我一定说声“Thank you”,教学中偶有失误我真诚说声“sorry”,要求学生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自己首先要有忘我的工作态度,在教学中精神振奋,情绪饱满,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行为感染学生;要求学生热爱学习,自己首先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充实自己,给学生做出了表率。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假如你的工作、学习和成绩都很出色,那么你尽管放心,学生全站在你一边。”因此建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
(五)与家长共携手,搭起教育的桥梁
了解孩子的最佳方法是询问家长,案例中,我与小王妈妈搭起了教育的桥梁,与之沟通后知晓了小王叛逆的最终缘由。
对问题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与其家长密切配合,包括扭转其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要达成共识。首先就要主动与其家长联系,为他实事求是、客观地分析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及其成因,引起家长的重视,并诚恳告诉他,孩子的这种毛病,光靠学校是无法矫正过来的,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并且要指导家长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学生。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显得尤其重要,班主任只有与学生多沟通,才能了解学生的实情,切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为此,班主任要利用一切机会多与学生沟通,处处做“有心人”和“知心人”,达到师生心理相容,思想相通。
结语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而好的师生关系又是建立在好的沟通上的。“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 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 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 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这就需要我们要俯下身看学生, 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交流的方法很多, 我们只有使用合理的沟通方法, 与学生的沟通从外化转到内化, 从单纯的说教转化为实践活动, 让情感与认识相互作用, 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 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只有在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从而完成教学的最根本宗旨,即学生全面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娟丽:《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桥梁》,《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06年10期,开篇
2、于红玉:《浅谈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法》,《黑河教育》,2008年第一期,第16页
3、王秀芝:《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黑河教育》 2011年07期
4、《浅谈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雅安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0年第2期,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