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回顾以前的教学方式,那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正如芦咏莉博士所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却只是一条传输带而己。没错,就这样的一条传输带要教导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竞争经验与承受失败毅力的人才是很难的。一是学生学习的只是书本上的内容而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但实质上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为此,我觉得,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体验生活,而这就得靠老师在学习中的引导。每一项学习在生活中都有它的原型,老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原型,然后总结出所要的知识;也可以教会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因此,教学不再是单独地课堂上的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带领学生更多地参与生活,从枯燥地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二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以前所谈的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还只是理论而己,真正做到又能有几?面对着21世纪的挑战,老师应该知道,这必须改变。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对学习内容提出了不断更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综合学生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不能再使用教学中的单一模式,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学中树立学生自主、创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力、创新精神。可是,长期以来,老师依靠的是教材、教学参考书,如今却需要充分发挥的是自身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与学生的交流与协商,是对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个性培养,这却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掌握得好的。就如对学生的评价。建立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其实老师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却经常相信“棍棒之下出状元”。我也曾觉得,对于那些捣乱而又不听话的学生以暴制暴是个极好的方式,因为有了威慑力才会有信服,如今却一直令我懊悔不已,我常想:我的举动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知是一种怎样的印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沟通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可更经常的,老师根本无须对学生行为经过一番详细调查就直接凭借自己的喜恶判断学生的对错,这也许是老师与学生的沟通问题,却也正是旧的课程体制下的产物。但是人是有个性的,而且个性的发展是受一定的环境与经历的影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只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能深入地了解到学生思想发展的深层面呢?可能很多老师都没有想过这一点,总以为坏的就是坏的,没有任何原因的坏,可是这个坏究竟归结于何处呢,却没有认真思考过。其实老师只要能把自己与学生平等对待,也就可以避免许多可能是误会产生的错误,给学生一个平等面对老师的机会,让学生说出心里话,也就可以消除许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其实学生对学校的排斥感不仅仅是因为学校的错;老师的错;沉重的课业负担;对枯燥的学习生活的厌倦;或者是兼而有之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学生与老师之间不能得到教与学的快乐。其实这并不难做到,只是老师已经习惯于在学生中的主导地位,而新课程正好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让老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并且不断地适应新的角色。因此,老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并成为实践的研究者。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重新激发自身活力,并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共促学生健康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
同时,教师也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仅仅管好学生就显得不够了,教师要积极利用社会、家庭方面的有利因素,消除不利因素,优化学生的校外教育环境,特别是家庭教育环境。每学期,教师都应把家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每学期家访人数不少于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我认为,家访的目的至少有四种:一、通报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二是了解学生在家中表现(不仅限于学习情况,比如做家务情况,孝敬父母情况,人际交往情况等)三是倾听家长的心声(对孩子的评价,对学校、老师的希望);四是传播家教知识,协调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关系研究共同教育的方案。记得我教过的一位男生家里条件好,父母工作忙,无暇照顾他,就给他很多钱,但这位男生有了钱就胡花,甚至花钱雇人写作业,我几次登门家访,均未见到其父母,我不气馁,几经周折,见到了这位男生的父亲,给他介绍家教知识,介绍学生心理特点介绍放任纵容的危害,终于打动了这位家长。他答应限制孩子花钱,并每周了解一下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尽量同他多交流思想。后来这位男生考入了我们荔蒲的重点中学,他的父母对我说:“陆老师,要不是您,我的孩子就完了”。的确,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教师的事,也不仅仅是家长的事,而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的事,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总之,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
谈教师角色及教学行为的转变(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