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学生资源,焕发课堂活力(二)
生3:爸爸说,浇的水温度不能太高,会把种子烫死,也不能用冷水,否则种子不容易萌发,我想可能种子萌发需要合适的温度吧。
……
我:大家都说得很好,……不过你们有没有疑问,为什么要不时的翻动种子呢?
(学生你看我,我看你,小声议论,学生一时回答不了,我接着引导)
我:有没有同学有捂着棉被睡觉的习惯,醒的时候什么感觉?
生:噢!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教师在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时,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要作出一个正确的估计,剖析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找到切入点,并加以合理利用。初中科学教材中,有很多置于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知识内容,如 “木质部、韧皮部的结构和功能”与“不死的空心树”,“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与“凉拌黄瓜”等等。教师应尽可能的挖掘这些素材用于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
⑵利用学生自创游戏,促进生成
学生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针对教学内容,适时挖掘教材中适合学生游戏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预设,活跃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将科学知识活学活用,扩大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自己的能力。
案例2:苹果种子历险记
在上“人的消化系统”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游戏“苹果遇难记”,准备课前表演(各器官均由学生扮演)。第二天学生表演了他们精心准备的游戏:扮演苹果的学生先闯入由牙齿组成的“毁尸灭迹阵”后死无全尸,又坐上“过山车”到达胃,在胃里经受了一番“翻江倒海”,又被某种神秘的力量一把推到了小肠里,接受了胰液、肠液、胆汁的“三重洗礼”后几乎变成了一堆废物,但还是没能幸免大肠的“吸魂大法”,吸光了水分后大肠就毫不犹豫的将废物和苹果种子一脚踢出了肛门。最终只剩种子还完好无损并一路历险最终重见天日。
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台词让学生在感受到轻松和快乐的同时,对消化系统的组成、作用也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这种寓学习于游戏中的方法,既轻松突破重难点,又巩固了知识。当然,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为了游戏而游戏,要使游戏最终服务于课堂。
⑶利用学生自制模型,促进生成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会拿着各种各样的标本和模型走进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也易于学生接受,但仅仅靠学校实验器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难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预设,引导学生自制模型,并指导学生利用自制模型进行探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新知,在尝试中发现新知,在实践中检验新知,强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案例3: “三夫挡关,只出不进”
在学习血液循环时,实验室没有瓣膜的模型,光靠多媒体演示、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它的作用。于是我请学生课前自己动手做。要求找一个直径较大的塑料管,剪三张大小差不多的三角型塑料纸,但三条底边长之和与管周长差不多,底边上的高却比管要长一些,然后用502胶水将三条底边固定在一个管口,再将三角形塑料纸底边对应的顶点相应的固定在靠近另一头的管口。模型做好后,学生们对瓣膜的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上课讲到瓣膜的作用时,我让同学顺着瓣膜倒水,水一下子全流出去了,逆着倒水,水却很难流出。事实胜过雄辩,不用我多费口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理解了瓣膜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许多具有类似作用的教学资源,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动能与势能之间能相互转化,可让学生用废弃的可乐罐、橡皮筋、吸管做成“会动的罐子”,为了让学生理解不同时区之间时间的换算,可让学生用设计好的图片贴在两个大小不一的圆盘上固定后制成“时间计算盘”等等。实践证明,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的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活动就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珍惜学生资源,焕发课堂活力(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