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学习乐趣 提升乐学情感
【摘要】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1/6/6
本文从科学老师的角度论述了在科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建立“乐学”情感,使学生进入一种主动积极参与的高效率的学习境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终生学习的动力,充分发展潜能,全面提高素质。本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大量的案例多渠道创设情境,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激发求知兴趣、产生学习需要,进而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愉快感。一、 创设新奇的情境,体会“解惑”的快乐;二、创设实验情境,体会动手的快乐;三、创设成功的情境,体会成功的快乐;四、创设错误情境,体会修正的快乐,最终达到“会学”的目标,使初中科学课堂真正“乐”起来。
【关键词】 科学 情景 乐趣 乐学
【背景】
经过对已毕业的学生调查后发现,他们中喜欢科学,并能从中真正获得乐趣的同学并不多。反思过去,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科学》合科后教师由于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对非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补充中,内容多了课时反而少了忙不过来,重知识灌输轻兴趣培养,从而忽视了对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视,教师教得不轻松、不快乐,学生也就无法感受到更多的轻松和快乐。如何让我们的科学课堂“乐”起来?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大课题。
【正文】
大量的心理学资料表明,学生在心情不愉快的时候,学习效果很差,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情绪,反之在心情愉快时进行学习的效果就很好,并且“愿学、乐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科学的环境中来。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如何挖掘《科学》教学中的“趣闻乐事”,如何引导学生“愿学”、“乐学”、“会学”作了一些尝试,目的是使科学课堂能真正良性循环地“乐”起来,使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会教不在全盘授之,而在相机诱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可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激发求知兴趣、产生学习需要,进而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愉快感。
一、 创设新奇的情境,体会“解惑”的快乐
高尔基说:“惊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呈现给学生的材料、现象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打破学生知识体系和智能体系的平衡,引起“意外惊奇”的效果和无穷尽的猜想。当学生进入这种惊奇的情绪场景时,好奇心就会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保持新颖和变化,科学合理地创设新奇教学情境,使学生求知猎奇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积极性。生动、有趣的材料,能唤起人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促使学生迷恋某一学科进入高效学习状态的主要因素。而我们科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动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有目的地将一些教材知识进行发掘与适当加工变成“新奇”素材,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解决问题,体会解惑带来的快乐。
案例1:浮在空中的人
在学习“浮力”这一知识时,我用学生喜爱的电影《哈里波特2》中的一个情节引入:会法术的哈里波特手指一指老姑妈,老姑妈的身体就开始慢慢膨胀,撑破了衣物,随着她的身体越来越大,老姑妈也由站在地面逐渐的腾空而起,最后浮在了空中。学生因这种新奇的情境而专注于教学之中,并不约而同的产生这样的疑问“人怎么可能浮在空中呢?”。这时,教师结合浮力的相关知识和规律与学生们一起分析:满足什么条件可以使人浮在空中?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浮力的积极性。
体验学习乐趣 提升乐学情感(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