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加强初中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实效性(三)
(四)用学生争论的形式明晰科学知识。
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对学生的评价应拓展为全面的,尤其是对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并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与支持,在课堂中适当安排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给学生提供辩论的机会,可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学习方式更加完善,很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借争论之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各执已见,争论不休的时候,教师要有高度、准确的评价能力,并能与学生切磋、交流,体现出民主与平等。如浮力教学时,上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分成6组,每组有组长1人。记录员1人,每一小组配有体积相同的铜块、铝块,小木块、小木板,清水、盐水,弹簧称、烧杯、绳、橡皮泥等实验器材一套,教师在演示台上通过演示实验,说明浮力的存在。随后呈现出“讨论主题”: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该问题后,教师把发言权交给各小组讨论,并提醒各小组成员在讨论中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生活实例、经验或可利用分配给小组的器材和其它器材通过小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不同意其他成员观点的,要提出反驳。学生讨论期间,不管其结果是否正确,教师没有直接加以评判,大约6-7分钟后,教师要求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然后教师把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全部写在黑板,接着结合手托木块演示,进一步说明浮力大小表现于弹簧秤示数的变化。请每一小组跟据自己的猜想,挑选一个假设,设计实验来验正。并请学生注意控制变量。实验在学生涌跃热情的气氛中进行,最后结论否定了浮力跟物体密度有关,跟浸在液体下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确实有关。
三、留足时间空间给学生思考探索优化学习活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教师应时刻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多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科学活动的机会,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让其动手实践和独自学习新知的尝试活动,让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真正做到“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科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用学生热爱的问题延续学习活动
现代科学的进展要求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经济性与实效性。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择上,要重视所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和安排上,要费苦心。把教材中的知识点用生活化的语言、事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热点问题中,自觉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与感染,从而达到延续学习的目的,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如将课本例题习题进行改编,例题中的事物安排到生活中,让日常生活成为问题的焦点,成为目标,能刺激学生参与学习,较快进入探究之中。学完物质的密度及测量方法之后,问学生想估测家用花生油、酱油、醋等液体的密度吗?可以让学生动手试试。利用家里的杆秤(或弹簧秤),用此称出一个空瓶子的质量m1,装满水以后再称出水和瓶子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为m水=m2—m1,若要测花生油的密度,就把瓶中的水倒掉,再装满花生油,称出油和瓶子的总质量m3,可算出油的质量为m油=m3—m1。因为用的是同一个瓶子,因此水和花生油的体积相同,根据密度公式可知,体积相同时,密度与质量成正比,由此可知花生油的密度,用同样方法可以测酱油、醋等液体的密度。将习题变式、改装,让学生领会知识间的关系、转换规律,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者的自豪感。
总之,加强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学习活动的实效性就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要求。作为教师应当把爱心献给学生,把思考、活动、探究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给学生,让每一堂科学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袁运开等;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3]项红专; 中学科学探究教学的策略与艺术[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9).
[4]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5]陈坚;中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6] 叶禹卿主编; 科学新课程与科学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4)
[7]陈曦红; 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42-46
[8]樊敏,张利群,冉鸣; 通过继续教育培养中小学科学教育专业人才的方式初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93-96
[9]曲铁华,梁清;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11):27-29
[10]杨运鑫; 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科学的精神[J];中国教育研究,2003(2):47-48
[11]朱铁成 ; 物理教学发现问题情境的创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5(9)
浅议加强初中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实效性(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