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学生解题心理路径,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二)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发现学生由于自身的因素(如知识、能力、心理等)、先入为主或消极的思维定势、思维方法的片面性和不注意隐蔽因素以及题目中故意设置的干扰因素等的共同作用,往往会使学生的解题在某个环节受阻,思维之翼难以展开,思维活动停滞不前,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开关”。
例1、把一个小球投入装满酒精的溢水杯中,小球沉入杯底,从杯中溢出10g酒精。若将该小球投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 )
A、等于10g B、小于10g C、大于10g D、无法确定
学生解答本题的正确率很低,究其原因:审题不缜密,思路不清晰,即解题的心理路径不正确。题中设置了两个思维陷阱:小球在酒精中下沉和选项D。学生解题的一般心理路径:由于小球在酒精中沉入杯底可知ρ球>ρ酒,又因为ρ水>ρ酒,所以小球的密度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或等于水的密度,因而小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无法确定,就得出错误结论D了;而选择答案正确的学生的心理路径一般都认为因为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所以答案就是C,而很少考虑小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更是很少关注液体是否装满的。
我从学生的实际解题过程中得出学生解题的一般心理路径主要表现为:
1、对题中的问题(求什么)未正确理解。有些学生往往重题干,而忽视提出的问题,对涉及问题的文字一看而过,便匆忙做答,因此出现“答非所问”现象。
2、疏漏了题中的个别条件。有些学生往往只顾条件的主干,而忽视其他部分对解答的影响,未能全面地运用已知条件,致使解题偏离正确轨道。
3、对题中关键字词未能很好地把握。有些学生在审题时,往往抓不住关键字词,致使出现方向性错误,或对某些词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全局。
4、凭感觉盲目解题。有些学生往往不全面分析,细致研究,而是凭感觉,题目还没有看清,就觉得“见过”,同某某题一样,于是便“移花接木”,盲目效仿,造成大错。
5、未能全面地综合运用已知条件。有些学生缺乏全局意识,面对多个已知条件,不进行综合分析,只是单一性地做出推断,致使解题易出现僵局;另一方面,有些学生缺乏解题过程中的再审意识,静止地认识运用已知条件,而导致错解或漏解。
6、不注意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有些学生在审题时,只看表面,不能深层探究隐含在题中的条件,而造成错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现象: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能正确回答,但多问一个为什么,学生又解释出了错误的分析。特别是学习电学以后,这种情况多次出现,如下面的例2、例3:
例2、如图所示,S断开时,L1能正常发光,
当S闭合后,L1的亮度将变 ,要让L1再
正常发光,滑片P应向 滑动。
学生解题的一般心理路径:S未闭合前,只有灯L1接入电路;S闭合后,灯L1与L2并联,干路中的电流要分向L2一部分,通过灯L1的电流变小,所以灯L1变暗;通过灯L1的电流变小,它的电阻没有变化,那么它两端的电压也变小;要使灯L1再正常发光,滑动变阻器滑片P应向B端滑动。
例3、如图所示,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图中A1、A2和V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
A、V变大,A1变小,A2变小
B、V变大,A1变小,A2变大
C、V变小,A1变大,A2变大
D、V变小,A1变大,A2变小
学生解题的一般心理路径:.滑片P向右滑动,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变大,所以电
压表V示数变大;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大,电源电压不变,干路中A1电流就要变小,因为R1和R0并联,A2测通过R0的电流,而通过R1的电流没变,干路中电流A1变小了,所以通过R0的电流A2也要变小。
解析学生解题心理路径,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