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学生解题心理路径,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四)
3、通过研究标准答案,培养表述能力
在实际纸笔测试中,一些学生由于缺少这方面的能力,致使会做的题目常常丢分。比如中考答题要求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科学概念、事物的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科学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科学基本原理与规律。这就要求在平时的习题练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
4、通过反思答题过程,培养检查能力
练后反思是增加体验,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有些同学由于缺少练后思考,造成同类错误在下次考试中仍然出现。如果把每次测试的经验教训都记录下来,下次考前看一看,提醒自己要注意,定会事半功倍。通过反思自己的答题过程,如果要在考试中加以补救,那就是培养检查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能力是减少考试失误的有效手段。
运用科学的解题心理路径,进行指导再例:小明同学为了在取书时不把书架弄乱,设计了一个“方便书架”,每本书都加上一个 “铁支架”(如图甲所示)。(1)若图甲中书本重3牛,书本底部与铁支架的接触面积为20厘米2,则书本对铁支架的压强为 帕。(2)小明取书时,作用在按压块上的力始终与按压块垂直,铁支架从图甲状态匀速转动到图乙状态的过程中,小明所用的力的大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在(1)中,学生思路容易被题中“方便书架”、“铁支架”等信息因素干扰,因为它们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信息,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这上面浪费时间。首先,指导学生读题时要明确问题指向:“求书本对铁支架的压强为 帕”。再根据学生头脑中事实性知识压强的概念来解读正确的信息,直接有用的信息是“书本重3牛”,而“书本底部与铁支架的接触面积为20厘米2”则是间接信息,学生特别容易在计算中运用单位换算时出错,得分率就低了,因为1帕= 1牛/米2。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反思,避免以后解题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2)的题目能力要求要高些,学生一般拿到问题很难找到“开关”。老师就要指导学生读题目信息时能找到关键字“匀速转动”,促使学生思维“转动”可以和学过的哪个物理模型联系起来?也就不难想到就是杠杆,题目的难度就下降了。在分析杠杆的五要素时,已知条件是“按压块上的力始终与按压块垂直”,还有一个隐含条件要鼓励学生去挖掘:杠杆的支点、动力有了,那么阻力呢?阻力在哪里呢?平时杠杆知识教学中渗透杠杆本身具有重力,即让学生联想到书架本身有重力,然后动手画力臂,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主要参考资料:
1、《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建构》 主编 杨章宏 科学出版社
2、《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 Robert J.Sternberg 和Louise Spear-Swerling
著 赵海燕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主编 王耀村 浙江大学出版社
4、《学习的技巧》 莫国良 著 杭州出版社
5、《创新思维法》 杨雁斌 编著编著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解析学生解题心理路径,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