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3000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198亿元;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继续发行一定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主要是为了加大对“三农”、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薄弱环节的投入,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还有一部分在建项目也需要国债资金继续予以支持。
要调整国债资金与财政资金的支出方向,更多、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解决财政“越位”和“缺位”并存的扭曲状况。国债资金和财政支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而把重点放在支持在建项目的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上。同时,对有利于技术升级和优化部门结构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以及对于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中形成“瓶颈”制约的基础设施项目,如港口、铁路、电力、资源勘探等依靠地方财政又难以解决的项目继续提供支持。国债资金应重点向完善社会保障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和国土整治、加快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方面倾斜。一些重大项目可以考虑由国债项目足额安排或与预算内资金结合安排,不再要求银行配套贷款,减少国债投资带动系数和投资过热的压力。
综上所述,面对金融全球化,我国应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样做是符合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巩固宏观调控成果要求的。“双稳健政策”有利于我国加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合理调控总量,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增长。同时,在为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供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加强我国财政制度的监督管理职能,减弱规避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创新,既会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成熟发展,也对我国监管体制提出严重的挑战。同样,全球混业经营的趋势,迫使我国金融监管作出挑战,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1、金融监管方式的转变,应逐步放松管制,减少行政审批,对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外资金融机构凭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国内金融机构开展竞争。面对开放的市场环境,防范金融风险,再也不能紧紧依靠强化管制,相反自由放松管制,才能提高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2、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随着全球混业经营的趋势的加强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现有的监管体系正面临着强大的冲击,因此,在混业的过度当中,监管体系的改革应该分布实施,一是要加强中央银行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的合作,增强监管当局的政策协调。二是要加强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以及地区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水平。在成熟时,建立以金融监管为主体,完善金融机构内控制度、行业自律以及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符合性的金融监管体系。
(三)进一步改革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使其成为资本筹组、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并创造条件。
2、促进证券业的创新,经营方式创新、产品创新,鼓励证券公司积极转变经营模式,建立完善有效的内控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3、全面推进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完善机制,努力通过增资扩股吸收民营资本和外资参股等方式,优化股权机构,积极探索保险资金管理的体制改革,允许有的公司成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4、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放松银行准入,发展民营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5、通过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摄取服务,为农村摄取服务的地区性金融企业。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七)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