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如2000年末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市值总额为48091亿元,仅占GDP的 53.7%,而1998年美国这一比例就达163.4%、香港地区达206.3%、马来西亚达136%、新加坡达112%,而且金融市场运行规则不健全,风险较大,相互关联性不强。加入WTO后,更是受到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国际游资的冲击是巨大的。
五、面对金融全球化,我国金融的应对策略
面对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和利弊,我国需要采取以下金融政策:
(一)健全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2003年人民银行的监管制度剥离出来以后,人民银行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方式也要进一步转变。
1、在货币政策方面:
(1)要健全货币政策的传道机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进行必要的创造指导,保持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以保持人民币的硬币市值稳定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2)综合研究应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稳固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
(3)有选择分步骤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4)不仅要加快对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的规范监督和监测,还要密切关注其他各种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和风险状况,综合运用利率、汇率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实现金融宏观调控。
(5)要对金融业的整体风险和交叉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加强与各个监管机构的协调,加大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和交叉性的金融共聚合风险的监督。
2、在财政政策方面:
依据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情况看,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应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要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
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内需求不足问题,中央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取得了显著成效。鉴于目前投资规模已经很大、社会资金增加较多,有必要也有条件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
(1)在总量调控上,增量平衡,稳定财政赤字规模。
考虑到转型期财政支付改革成本、支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财政政策需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力度,保证国债重大建设项目收尾,有必要继续保持一定规模的财政赤字;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已初步建立,财政实力显著提高,财政赤字规模不宜继续扩大。今后一段时期,财政赤字规模可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上。随着GDP的增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会不断下降。在积极做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要合理控制财政支出的过快增长,努力实现维持赤字规模不变的动态增量平衡。
(2)在建设国债上,注重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适当调减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加快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和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的并轨步伐,在现有财政赤字规模不扩大的情况下,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逐步增加到一定规模,相应逐步减少直至不发行用于上项目的长期建设国债。二是优化国债项目资金投向。国债资金从一般性竞争领域全面退出,转向公共领域。国债项目投资从拉动经济增长转向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协调发展,体现“五个统筹”的要求。
(3)在制度保障上,着眼长远,推进各项改革。
①推进税制改革。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创造有利于市场主体自主发展、竞争力增强的宽松环境,体现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一是要认真做好增值税转型在东北地区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改革方案。二是要贯彻国民待遇原则,积极做好统一内外资企业税制的准备工作。三是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额,逐步推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四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大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五是进一步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发挥税收的产业调节功能,优化经济结构。
②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加快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和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建立起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政府财政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二是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加大将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预算管理的工作力度,继续完善政府间财政关系,提高预算的调控功能。三是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是逐步实行国债余额管理,丰富国债发行品种,增强国债的流动性,完善国债的金融调控功能。
③支持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制度和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完善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各项津贴和补贴以及住房等制度,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支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和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等措施,改善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
(4)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