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关税税率不断降低,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政府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全面履行加人WTO的承诺,加快关税税率降低的步伐。在货物贸易方面,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与1982年相比,2003年中国的平均进口关税率已经降低了4/5,由1982年的高达55%的关税率降至2003年的11.5%,其中工业制成品的平均关税率仅为10.3%,农产品的关税已降至l6.8%,在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的同时取消了绝大部分非关税措施。此外,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8512.1亿美元,1979~2003年平均增速达15%。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在世界上的排位不断上升,1978年为第25位,1989年上升到第14位,1997年上升到第10位,2000年升至第7位,2001年上升至第6位,2002年上升到第5位,2003年上升到第4位,2004年上升到第3位,仅位于美国和欧盟之后。
评估国内市场对外开放度的另一个指标是进口比率,即进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也就是进口经济依存度。进口经济依存度主要从实物资源流量上反映国民经济的对外依赖和支撑程度。进口比率越高,市场开放程度也越高,改革开放26年来,中国进口比率逐年提高。1978年,中国商品进口额为109亿美元,列世界第2l位,1989年增长到591亿美元,列世界第13位,到2001年增加到2436亿美元,列世界第6位,2003年达到4128.4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与此同时,中国的进口比率也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进口比率为5.17%。2003年上升到37.47%,这一数字几乎是日本的4倍,美国的2倍。这说明中国市场对外开放度、对外经济依存度已很高。
3、金融全球化有利于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目前,中国金融业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就银行业而言,到2003年底,有19个国家和地62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191家营业性机构,其中有84家已经获准经营人目务。另外还有211家代表处,在华的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了466亿占中国整个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 .4%,外资银行的贷款余额为217亿美元,占整个银行业外汇贷款的13%。在保险业对外开放方面,2003年底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7个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62个保险机构,2003年保费收入达到46亿多元,其中广东和上海地区,外资保险机构的市场份额已经相当引人注目。目前在寿险行业,广东地区外资和合资的保险公司在全省的比例是8%,在广州外资份额达到了15%。相对于银行和保险,证券行业的开放相对谨慎一些,主要是基金行业的开放比较活跃,到2003年底只有两家合资的证券公司开业,有8家合资公司的产品上市,有3家合资基金被中国证券会批准筹建,有12家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累计引入QFII资金100多亿元。另外,一些其他金融机构的开放也在不动声色地进行,比如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已经投入运作,外资的财务公司和外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包括我们中资在海外设立的机构,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4、金融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学习发达国家金融运作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金融效率。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建立较早,金融体系较为完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严密。这给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之机。同时,金融全球化还提高了国内外金融业间的竞争程度,迫使中国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创新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二)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于金融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来说,有自己的特殊性。我国经济起飞的时间还不长,国家经济底子薄,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尚未完成,经济体制改革与转轨正处在攻坚阶段等等,决定了我国金融业以加入WTO为标志,面对国际金融业的竞争,差距是多方面的,挑战是严峻的。
1、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相当突出
目前,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等问题已经到相当的程度。就区域发展不平衡来看,1978~2003年,东部区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50.6%上升到58.5%,上升7.9个百分点;中部的比重由29.3%下降到24.6%,下降4.7个百分点;西部的比重由20.1%下降到16.9%,下降3.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1980年人均GDP比全国高34%,2002年高53%。同期,中部地区从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下降到75%,西部地区从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下降到59%。就城乡发展不平衡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84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为1.71:l,1993年扩大到2.79:1,2002年扩大到3.11:l,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3.2:l。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的扩大不可避免地导致消费水平的差异,从总量上看,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 510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1943元,两者之比为3. 35:1,而这一比例1998年为2. 72:1。就收入分配差距来看,如果城乡统算,中国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超过了0.4,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已经达到5:1~6:l。这说明在某些方面社会的不均衡已经到了可承受的边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2、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
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面临着激烈的利益冲突和竞争。能否做到趋利避害,关键是提高竞争能力。严酷的事实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差距,不少方面还在拉大。我国人均经济总量仍处于世界中下水平,居于世界排位后列,与发达国家差距悬殊。我国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2000年为1%,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国际对比研究显示,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小于1%的国家,基本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具有较强引进、消化、吸收能力的中等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一般在1.5%以上;而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全部在2%以上。我国许多尖端技术和重大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容易受制于人。我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成本和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企业竞争力还很弱,在世界500强排名中,上榜企业不多,所有上榜企业都是垄断性行业。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中国主要出口低技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贸易结构和贸易条件不利,在整个国际分工中,中国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熟练劳动力、技术工人和中高级人才较少。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不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10。根据2004年IMD《世界竞争力报告》,中国的竞争力排名仅列第46名,在上一年度滑落6名的基础上继续滑落2名,排名远不及印度。
3、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994年1月1日,我国实现了人民币汇率并轨,并在1996年12月1日消除对经常性国际交易支付和转移的汇兑限制,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随着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以及我国经济更深入地融人全球化,资本账户开放的问题逐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开放的进程也逐步加快。
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实质上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一个国家实行钉住汇率制在微观经济上的收益是:汇率稳定、可促进贸易与投资,但它也带来一些宏观经济成本。泰国等国的经验表明:钉住汇率制度鼓励了不稳定性投机,加大了经济体系的脆弱性。钉住汇率制扩大了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幅度,增加了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因此,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种汇率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从1995~2004年近十年间,人民币对美元汇价升值5%,特别是1997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基本上是在1美元兑8.27元人民币附近波动,波动幅度和弹性区间都很小,汇率基本上是钉住美元。从近两年看,美元变动较大,而人民币汇率浮动较小,形成了事实上与外汇供求不相符的官方汇率。在这种过分稳定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不能及时随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不仅丧失了汇率的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也淡化了交易主体的风险概念;同时为了维护汇率稳定致使中国人民银行被迫往流通渠道中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这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潜在的膨胀风险。
4、金融监管的难度加大。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不健全,手段落后,水平不高,尤其对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监管方面相当薄弱。随着金融业务国际化、金融交易复杂化以及新的金融业务层出不穷,对监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5、分业经营面临挑战。
目前,混业经营已成世界性趋势,而中国金融业基本仍按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实行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业经营。外资金融机构以“全能银行”的形式进人后,其全面的服务和组合经营的低成本更具优势,中国的金融机构将面临不公平竞争的局面。
6、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挑战。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