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获利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誉,从而影响到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融资能力。近年我国有关部门对1000家重点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将跨国经营中融资问题排在海外经营所遇到问题第一位的企业,占到被调查企业的28.5%。海外企业缺乏一个正常的融资渠道,再加上国家外汇管制的限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规模难以扩大。
3、缺乏国际化的管理人才
在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企业挑战最大的是人才竞争。国际市场环境变幻莫测,市场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跨国公司只有不断对其经营策略,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下新形势的要求,而这所有的变革最终要落脚在管理者身上,通过管理者具体实现。跨国经营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全球化的眼光,善于以全球的视角定位企业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精通国际竞争规则,具有丰富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但就目前而言,我国跨国企业中符合上述要求的管理人才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人才市场上,相当部分的本土管理人员从中国企业流失。
4、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低
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技术含量较低,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下游行业,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相应也较弱。2002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平均占3.8%,而全球500强则占到5%到20%。此外,中国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也明显低于国外跨国企业。中国企业大多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下游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绝大多数的中国跨国企业在国外仅进行贴牌生产,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加工型行业,如轻工业、纺织服装业、家电生产等行业,产品也大多进入中低档品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技术竞争优势。
5、缺乏有效的文化融合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在跨国企业内部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员工,他们具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的组织运营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碰撞便在所难免,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会激化。另外,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过程中,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也成为困扰企业,决定企业经营是否成功的关键。如何适应国外的经营环境、行为风格和组织特点,如何解决组织内部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变冲突为融合,成为摆在中国跨国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6、缺乏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和防范风险的意识
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有较大的风险,国外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运行方式、风俗习惯与国内有较大差异,情况很复杂,因此,进行海外投资项目决策时尤其应当谨慎。由于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是国有企业,经营决策往往由某个高层领导拍脑袋决定,经常造成在项目分析、地点选择、合作伙伴选择等方面缺少足够的论证,从而带来巨大损失,这样的教训已经有不少。
四、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思路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模式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1、跨国经营模式的选择必须是企业发展目标与国家对外经济发展目标的双重体现
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一方面应体现国家对外经济发展目标,应该以贯彻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动因,另一方面又必须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大增加了我国企业按商品生产行为谋求最大利益的愿望,导致为克服外部市场不完全而形成内部化市场的原始动机,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为了充分利用其经营能力,进而会突破国界进行跨国经营,谋求更大范围的发展以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在国际化进程中,企业发展目标与国家对外发展目标是一个动态对接的过程。
2、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模式选择必须具有战略意识
战略意识包括全球战略意识和长期发展战略意识。全球战略意识要求必须从认识上打破跨国经营、打破国内与国际业务之间的界限。即跨国公司制定经营战略均从全球考虑,人员调配不分国籍,重要决策部分,科研工作可根据所在国的需要和具备条件的任何地方进行,新产品可在几个国家分别开发。跨国公司必须从全球的战略目标出发组织其经营活动,以整个世界为自己的市场,以争夺全球市场份额为目标;从全球的范围去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不是仅考虑本国的比较优势,而是在全球范围谋求经济利益。长期发展战略意识要求企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要期望短时间就有惊人业绩,可能会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我们既不能现在就高唱赞歌但也绝不悲观。
3、正确把握跨国经营模式选择的渐进性与跨越性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