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定位是强化对东亚地区的投资,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适度发展拉美和非洲地区。
3、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投资方式选择
通常的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有新建和购并两种,新建海外企业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战略意图选择厂址、规模和配置人员,实现自己理想的结构设计,第二,在东道国创建新的企业,常会享受东道国的优惠政策。但创建新的企业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速度慢、周期长,与购并相比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且不利于迅速进入东道国以及其他国家市场,也不利于迅速进行跨行业的经营和迅速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购并海外企业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可以利用目标企业现有的生产设备、人员以及市场网络体系;第二,可以获得对购并企业发展有用的技术专利和商标等无形资产;第三,可以大大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迅速进入市场;第四,通过跨行业的购并活动,可以促进产品多样化和行业多元化。但购并也存在购并后的企业整合困难以及受当地有关法律、舆论限制等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一股全球购并浪潮,跨国购并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两点:第一,迅速进入目标市场;第二,实现产业整合。购并已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间短、经验不足,通过收购东道国企业,借助现有的经营网络和社会关系,降低管理难度,学习到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表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仍以新建为主,但购并逐渐增加。
20世纪90年代后形成的国际战略联盟不失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又一选择。通过国际战略联盟可以集多家公司力量共同对一个项目进行投资。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资金不足、管理力量薄弱问题,而且可以增强竞争力,分散经营风险。综合以上分析,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上,我们建议采取新建、购并、国际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选择灵活的市场进入战略。
五、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建议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一)宏观上,政府必须进一步转变职能,为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1、建立宏观管理模式,设立权威性管理机构,并进一步完善管理法规
目前,我国对企业境外投资实施多头管理,容易引起管理政策不一致,缺乏统一规划,办事效率低,监管力度差等问题。如果政府能成立一个由国务院领导,由各个相关部委组成的权威性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海外投资的宏观战略规划,统一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和境外企业的管理,政府的管理效率就有可能大大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行政管理环境就会变得宽松、优质和高效,就能有效刺激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积极性。另外,我国有关企业海外投资和经营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而且缺乏透明度。境外投资管理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政府应致力完善境外项目审批、资金筹集、税收制度、外汇管理等方面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
2、对外直接投资实行适度的金融倾斜政策,创造相对宽松的筹融资环境
允许和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按国际惯例在国外以灵活的方式筹集资金;为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先进或对国内资源供应具有重要影响的对外投资项目提供对外融资的政府担保;对企业的跨国经营,银行应在提供必要的资信担保方面给予方便,提高追加投资的灵活性;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做法,创造条件组建我国的对外投资促进银行,使银行金融资本与跨国企业的产业资本相结合,给予跨国经营金融资本的支持。
3、建立海外投资的信息咨询服务网络
现时我国海外投资的统计数据存在不准确、不全面,海外市场信息服务跟不上企业需求等问题。如果能建立海外投资的信息咨询网络,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咨询服务,使企业方便、准确地获得外国的投资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企业境外投资的盲目性,为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提供有效和正确的指引。
4、人才培养
综观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跨国经营获得成功的关键。国家应致力于培养具有海外投资经营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应设立国际投资相关专业,增设跨国投资经营相关课程,并与国外著名高校进行人才交流与合作;大力加强海外投资人才,特别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加强海外企业在职人员和后备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以适应海外投资经营发展的需要。
(二)在微观上,企业自身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以适应跨国经营发展的需要。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