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 被捕 国际化失败 电力 失败
海信 273亿 电子 行业6 成功
京东方 显示 全球3 成功
首钢 钢铁 行业前3 失败
华源 纺织 合资 成功
中色
建设 金属 集团背景 成功
华立 电表 行业1 成功
上海
电气 电气 自身 成功
金城
集团 摩托 前3 难以
评价
宝钢
集团 钢铁 前3 成功
华电
国际 电力 行业前3 成功
长虹
集团 电子 行业1 难以
评价
青岛
啤酒 行业前3 难以
评价
中信
国际 行业前3 成功
此表中,部分企业由于是非上市公司无法取得经营数据,由于在上市公司报表中无法识别海外企业经营的业绩,所以海外经营成功与否的判断是依据前段时间央视经济调查结果进行判断的,而部分是依据各种案例进行判断的,例如首钢海外经营失败就是从其它案例进行判断的(注5)。从这张表来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多数企业是在国内排名前几名、经营产权比较明确的企业,如华为、万向集团。经营失败的则多是在国内行业排名靠后的企业如四川合作、德隆。另外一些跨国经营失败的企业未被纳入进来,如新加坡航空油公司,它失败的原因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它的决策和投资失败。而温州商人在海外经营失败没有纳入统计的原因是,他们多数是个体厂商经营,而不能严格意义上可以称为企业(注6)。
从表内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成功情况来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案例绝大多数是在国内规模大、产权明晰的公司,所以本文提出一个假设: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成功与其规模经济是正相关的。如果这个假设检验成立,其含义就是中国未来跨国经营的领域应该选择具备规模经济的行业,这个假设检验的成立无疑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决策提供依据,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 规模经济理论
1、规模经济概述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s)不仅是市场结构的影响要素之一,也是市场绩效的只要内容。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规模经济是指一定的经济实体通过扩大生产(或经营)规模,所获得的递增的经济效益。从广义上说,规模经济研究的是生产(或经营)规模演变与经济效益(单位生产能力、投资、成本、利润等)之间的函数关系。凡因扩大规模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的,就称为具有规模经济,或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凡在规模扩大之后,出现平均成本不降低,甚至反而升高的,就称为缺乏规模经济效益,或称为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s)。
规模经济是各产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不过在制造业,特别是钢铁、化工、建材等装置型产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规模经济理论所描述的企业规模变动与企业成本变动之间的关系,也同样适用于金融企业。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同时发生作用,那么也就存在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在任何经济领域中,企业都存在一个"最合理规模"的问题,银行也不例外。所谓"最合理规模",就是说在这样的规模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最低,但又可获得最理想的利润。低于或超过这一规模,单位产品的成本就会提高,利润也会下降。
2、经济经济的源泉
企业规模扩大之所以会引起的产量的不同变动,首先可以用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来解释。所谓内在经济(internal economies)是指一个厂商从自身工厂规模扩大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引起内在经济的因素或原因主要有:(1)技术。生产规模扩大,可以购置和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可以提高专业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还有利于实行资源的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使生产要素效率得到充分发挥。(2)管理。巨大的工厂规模能使厂商内部管理系统高度专门化,使各个部门管理者容易成为某一方面专家,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3)购销。大厂商从大宗产品的销售和原料购买中获得更大好处。订购大批原料可获得各种优惠条件,大宗产品的销售能节约销售成本。(4)金融。在为企业扩展筹措资金时,大厂商具备一切有利条件。它能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因为它可以提供更大的财产担保;它能比小厂商以更低的费用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筹集资金,因为它更能取得投资者的信任。由此可见,工厂规模的扩大可以使厂商从很多方面获得内在经济,从而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但是,如果一个厂商不断地扩大工厂规模,到了一定程度,会因管理越来越复杂,管理效率下降;因增加生产要素供给和产品销售困难,使生产要素价格与销售费用增加;从而,规模收益将会出现递减的趋势。这种情况就叫做内在不经济(internal diseconomies)。
一个厂商除了从工厂规模扩大中获得利益外,还可以从行业规模扩大中获得好处。这种因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称为外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引起外在经济的因素或原因是: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设立专业技术学校培养熟练劳动力和工程技术人员,提高整个待业的劳动力素质;可以建立共同的服务组织,如市场推销机构、信息机构和科研机构等,从而提高整个待业的经济效益;可以建立较便利的交通运输和通讯网络。此外,行业规模的扩大如同厂商规模扩大一样,能够在行业内部实行更好的专业化协作,提高各个厂商的生产效率。但是,这不是说行业规模越大越好。若行业规模过大,厂商之间互相争购原料和劳动力,从而导致要素价格上升,成本的增加。其次,行业规模过大,也会加重环境污染,交通紧张,个别厂商要为此承担更高代价。因此,行业规模过大将会导致外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es),使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减。
3、规模经济的定量测度
首先,我们考察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或多种)生产要素按原来的技术系数增加,也就是生产规模的扩大。那么,究竟多大规模最合适呢,这就是规模经济的问题。所谓规模经济(income to scale)是指厂商采用一定的生产规模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即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动(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变动)引起生产单位产量或收益变动的情况。当一个厂商持续地扩大其企业规模时,产出当然会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当厂商最初扩大工厂规模时,产量增加的幅度将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这是规模收益递增的阶段。在产量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后,厂商继续扩大工厂规模,产量增加的幅度将等于规模扩大的幅度,这是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后,厂商如果还继续扩大工厂规模时,产量增加的幅度将会下降到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这是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规模收益的三种情况可以用齐次生产函数来描述:
设一函数为f(a,b),如果对于所有的正实数λ,下述关系都能成立:f(λa,λb)= λk f(a,b)那么,这个函数就叫做K次齐次函数。换句话说,如果当每个自变量都乘以正实数λ时,函数值乘以λk,则这个函数就叫做K次齐次函数。
举例说明。设一函数为:Q=ALαKβ,当L和K增加λ倍时,生产函数为A(λL)α•(λK)β=λα+βALαKβ,当α+β=1时,规模收益不变,α+β=1时,即A(λL)α•(λK)β=λ1 ALαKβ,那么,当劳动和资本同时增加1 倍(λ=2)时,产量Q也增加1 倍(λα+β =21=2 )。当α+β>1时,规模收益递增。例如当α+β=2时,即A(λL)α•(λK)β=λ2 ALαKβ,当劳动和资本同时增加1 倍(λ=2)时,产量Q将增加3 倍(λα+β =22=4 )。当α+β<1时,规模收益递减,例如当α+β=0时,即A(λL)α•(λK)β=λ0 ALαKβ=Q。当劳动和资本同时增加1 倍(λ=2)时,产量Q将仍然保持不变(λ0 =20=1 )。一次齐次函数叫做线性齐次函数,非一次的齐次函数是非线性的。上述三种情况还可以用图4-1来表示。在图4-1中,Oa代表规模收益不变,Ob代表规模收益递增,Oc代表规模收益递减。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基于规模经济视角的实证分析(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