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quared 0.103158 Mean dependent var 0.833333
Adjusted R-squared 0.062392 S.D. dependent var 0.380693
S.E. of regression 0.368626 Akaike info criterion 0.921587
Sum squared resid 2.989474 Schwarz criterion 1.019758
Log likelihood -9.059046 F-statistic 2.530516
Durbin-Watson stat 1.926093 Prob(F-statistic) 0.125932
方程如下:
Y = 0.6+0.3*X
F和t检验都通过。
上面分析表明,规模经济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成功一个重要因素,规模经济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基本保证。所以我国进行走出去战略的跨国企业应该选择有与国外企业相比有规模经济优势的行业进入。
四、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
1、选择具有相对规模经济的区域进行投资是中企业跨国进行的明智选择
低成本扩张,境外收购、合资、独资建厂,进行境外加工贸易是当今世界上跨国公司盛行的投资方式和跨国经营方式,也是发展最快、最有前途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变产地为销地,有利于突破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迅速形成规模,降低成本,扩大品牌影响力,直接开拓目标市场。我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一般都不掌握核心技术而难以搞产品差别化,因而大多数都会选择低成本战略以成长。当企业以规模经济行为基础实现低成本优势时,往往会选择海外发展,以进一步实现规模经济性,在我国的企业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行业如电子、食品、纺织服装等很大一部分都是以这种模式成长为跨国公司的。所以先以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优势,在跨国发展成为我国跨国公司的成长的主要模式。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企业应当是海尔集团,1984年组建时规模很小并亏损,90年代中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具备了低成本优势。1996年起在海外建厂,东南亚、美国、西亚、北非、欧洲都有海尔的足迹。规模和范围是相辅相成的,规模是产品的规模,范围是经营的范围,这两个在战略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双方都带来各自的积极性,也就是能带来规模经济,范围能带来范围经济。追求规模目的,主要是通过大的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更好的降低成本。海尔就因此获得更大的规模经济,增强了低成本优势,也使原在国内的售后服务和品牌优势扩展到国际范围。但是低成本扩张的战略并不一定是和所有的中国企业,这个模式的特征是必须在全球获得规模上的优势,要远远大于竞争对手,才有可能整合全球市场。但是不同的行业,其成本结构是不一样的。对于电器行业60%是制造成本,还有品牌、渠道等方面的成本,所以只有像海尔这样得大公司才比较容易利用这种方式取得成功。而对于产品差别性比较小,品牌要求比较低的行业就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作为集装箱行业的中集集团通过整合国内市场,在采购、生产、运输上获取巨大的成本优势,然后再整合这个行业,进军国际市场。现在已经占有全球集装箱市场的46%。另外东道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内环境也会对跨国公司的成本造成影响。所以中国企业在利用低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以更大的把握实现扩张。
2、进行企业并购,扩大规模经济,降低成本
在当今的国际市场,收购与兼并已成为跨国资本流动的最主要的方式。这也将是中国企业打通国际市场的主要手段。收购与兼并比新建自己的企业能更快地进入海外市场。收购现成的企业通常意味着收购合格的员工,当地的管理人员,得到当地市场知识和同当地顾客和政府的关系。在一些市场上,如果当地的工业已饱和,容不下更多的竞争对手,收购与兼并也许是唯一的进入方式。中国企业在利用收购与兼并的途径进军国际市场,在选择行业时,首先要看这个企业有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行业结构,还有就是进入壁垒比较高。不仅获得成本上的优势,而且也能获得进入的价值。中国企业通过收购进入一个行业,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的成本结构,就不能排除竞争对手用同样的方式跑到中国来,对中国企业进行收购,改变它的成本结构、获取新的竞争优势,最终被人家以牙还牙。同低成本战略一样,收购和兼并也要根据行业的不同做出适当的选择对于品牌、技术、进入壁垒比较高,同时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高,不仅仅在组装上的成本优势,而且在整个价值链上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都很高的行业就具有比较好的并购基础。比如那些有品牌或专利上进入壁垒的制造行业,虽然现在行业利润可能很低,但如果放到中国可能还有30%-40%的成本下降空间,可以通过降低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这样的企业,在美国或欧洲,可能是相对比较小的、本地化的企业,因为很大的企业,可能早就跑到中国来了。由于长期的竞争已经提高了进入门槛,通过收购和兼并来进入这些企业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中国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案例已经有很多。今年11月4号TCL和汤姆逊正式签订协议,双方合并DVD和彩电的资产及业务,成立TCL汤姆逊电子公司,其中TCL国际控股成为合资公司的主要股东,占67%的股份,汤姆逊则占33%的股份,TCL汤姆逊因此将一举成为全球彩电行业最大的制造商。TCL认为欧美市场更为成熟并且已经被其它品牌所垄断。在这些地方发展自己的品牌意味着更高的投入和更多的风险。采取兼并当地企业的方式降低了自己的成本和风险。
3、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最终战略
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化经营。机遇与挑战同在。中国企业要成为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成功之路是可以多种多样的。中国企业要想在跨国经营取得成功,最终还必须改变目前规模经济,实行低价位的竞争为主的状况,还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上形成自己品牌,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占稳自己的阵地。
五、 研究不足与展望
数据的无法获取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对中国跨国经营企业的业绩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识别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将来研究的方向。
引文注释:
(注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之路[J],《世界商业评论》,2004-02-06,第38 页。
(注2)韩宗伟:中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研究,南开大学2004届硕士研究生^论文[R],未公开发表,第11 页。
(注3)韩宗伟:中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研究,南开大学2004届硕士研究生^论文[R],未公开发表,第3页。
(注4)徐滇庆耿健:以实业投资为本,创建海外工业园[R],2004年04月,第20 页。
(注5)徐滇庆耿健:以实业投资为本,创建海外工业园[R],2004年04月,第71 页。
(注6)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业绩数据的无法准确获取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也正是将来研究方向,但通过引入虚拟变量的分析应该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不大。如果老师能提供数据,将不甚感谢。
(注7)波特:竞争战备,华夏出版社,陈小悦译,2002年01,第45 页。
(注8)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第128页。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之路[J],《世界商业评论》,2004-02-06。
2、韩宗伟:中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研究,南开大学2004届硕士研究生^论文[R],未公开发表。
3、徐滇庆耿健:以实业投资为本,创建海外工业园[R],2004年04月。
4、波特:竞争战备,华夏出版社,陈小悦译,2002年01。
5、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基于规模经济视角的实证分析(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