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确立适度负债的思想,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规定合理的资本充足率,以企业内部积累为主,补充资本金。 要开拓和完善产权交易场,运用市场机制活化国有企业资产存量,增强企业偿债能力。 我国现有国有资产利用率只有70%左右,有一大批由银行长期贷款形成的实物资产无法有效流动。因此应当结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开拓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进行企业产权交易,使其由实物形态转变为价值形态,为企业偿还银行贷款开辟新的途径。(注7)
4、建立规范有效的直接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分散银行风险
直接融资不但可以降低企业的负债比例,还能改善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使国有企业形成多元化的所有权结构,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解决我国银企不良债权债务问题不能只简单地着眼于怎样解决现有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新的不良债务问题的出现,标本兼治,才能彻底根除。大力完善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从而更有利于分散银行风险。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分清楚,将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分清楚,才能为国有企业创造与其他企业平等竞争的初始条件,才能使得国有企业改革的体制成本和系统风险不积聚于部分企业或局部地区,而是有效合理地分散到全社会。为确立稳定的失业破产转化机制,为市场经济发展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就必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变企业与财政保障为社会和金融保障,为失业和破产机制持续运转打下基础。
(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转换银行经营体制,构建银行信用风险内部约束机制
世界银行专家认为,对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发生的不良债权问题,其最佳战略选择是实行银行和企业的综合性改革方案。具体说就是通过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推进专业银行商业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标本兼治的办法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但以产权制度及其经营机制改革为中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当前银企之间现实存在的巨额债务又是严重制约这种体制改革的拦路虎,因此必须把推进企业制度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与化解债务存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方能奏效。在防范信用风险的过程中,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金融企业制度,加强银行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公开监管及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等多种途径,提高金融业防范风险的整体效力,从而构建我国银行信用风险内部约束机制。
1、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以“公司治理”为核心的国有银行体制改革
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关键是确立金融企业的法人主体地位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使银行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必须用法律界定出出资人和银行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投资者对银行财产的权力和各自的义务责任,实现出资人的所有权与银行的法人财产权相分离。(注8)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公司治理”。 长期以来,国家是国有商业银行唯一的所有者,政府代表国家对银行行使所有权和控制权。由于实践中没有对政府行使所有权的界限进行有效规范,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存在产权边界模糊、产权界定不清、产权约束弱化的现象,并直接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监督约束机制弱化的银行治理状况。在这种公司治理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经营和运行具有明显的“超经济”特征。特别是在国家几乎承担无限责任的情况下,银行无倒闭之虞,风险意识淡化更是在所难免。从世界范围看,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的排名,全球1000家大银行基本上都是股份制银行,排名前50位的银行中,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外,其余全都是股份制银行和上市公司。采取股份公司形式,为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奠定了良好的组织框架。因此,说到底,公司治理应当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 (注9)
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方面,一是要明晰实际的产权关系。明晰产权关系是完善国有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和基础。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前提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彻底分离,构筑明晰的产权关系。目前国家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即通过推进股份制改革,可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在改革进程中,应当按照现代公司治理模式的要求,逐步放宽对社会资本参股商业银行的限制,更多地引适入民营、私营企业或个人股东,使长期虚置的产权明晰化,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更符合所有者即广大股东的利益。二是要健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责权利制衡机制。董事会是银行治理的核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要求,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在选择和聘任上具有独立性,不受内部董事影响。要建立和健全董事会报告制度和监事会报告制度,实行董事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国家控股、独立董事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弥补国家控股可能带来的效率损失。三是要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明确监事会职责和权限、工作规则和议事程序,维护监事会工作的独立性。监事会要对董事会进行必要的权力制衡,避免监事会的操作流于形式。
2、构建科学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通过明确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衡量决策机构、管理人员及员工个人对银行所做的贡献,改变以往的重工作数量不重业务质量、重工龄长短不重业务能力的考核方式,将对员工的业务考核与岗位差异、工作贡献结合起来。根据业绩和贡献进行激励,把从高级管理人员到每一位员工的收益与银行的经济效益、资产质量等联系起来,建立人才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机制。(注10)
3、建设全面的风险管理平台,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要树立起风险资本约束的观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银行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控制,将风险限制到可控的管理范围内。主要做法是从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价、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五个基本要素着手,引入国际管理体系的标准和模型,加快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同时,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监督、处罚制度,实现激励与约束的对等。(注11)
4、健全银行自身的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银行信用风险分析(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