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商业化进程发展到今天,银行自身内控制度,包括绩效考核制度等等依然没有健全和完善。值得一提的是,从1998年开始,银行内控制度发生了一个较大的变化,即约束机制强化了,实行贷款责任制,具有追溯力,谁发放的贷款谁负责,毋论升迁还是调动。但是激励机制如何建立仍然没有解决。这是转型经济中典型的国有企业特征。在一定意义上说,国有银行的问题,不能全部归因于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信贷人员(客户经理)既要承担坏帐损失的终身责任约束,又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激励,当然没有动力选择客户、发放贷款了。
5、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银行的经营目标,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
必须按市场的法则而不是行政的法则来管理经济。只有真正落实银行的自主权,彻底打破信贷资金供给制,确立信贷资金的商品属性,银行自主决定贷款的具体对象和数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银行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追求自身利润不仅不会削弱银行的社会经济效益,相反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为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可以改善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引文注释:
(注1)袁管华、刘京生:《我国金融风险的制度性成因及对策》,金融^论文在线,2004年6月,第一部分。
(注2)张建萍:《银行信用缺失的风险》,中国经济日报,2003年2月13日,第6版。
(注3)摘自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第一届中国国际信用和风险管理大会上的演讲:《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风险管理探索》,网易网站,2004年10月28日。
(注4)蔡玉林、刘冰、徐晶:《国有银行上市,信用风险管理先行》,网址:中国金融家网,2004年3月28日,第一部分。
(注5)摘自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第一届中国国际信用和风险管理大会上的演讲:《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风险管理探索》,网易网站,2004年10月28日。
(注6)蔡玉林、刘冰、徐晶:《国有银行上市,信用风险管理先行》,网址:中国金融家网,2004年3月28日,第二部分。
(注7)宋璐:《国有企业改革中银行与企业的不良债权债务问题》,网址:大学金融在线,2005年4月19日
(注8)袁管华、刘京生:《我国金融风险的制度性成因及对策》,金融^论文在线,2004年6月,第二部分。
(注9)摘自记者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的专访:《国有银行下一步怎么改》,新华网,2005年3月21日。
(注10)罗莹、周国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深圳金融》,2004年6月版,第41页。
(注11)罗莹、周国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深圳金融》,2004年6月版,第41页。
参考文献:
1、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陈小宪:《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认识与实践》,《中国金融》2004年3期
3、宋路:《完善信用评级体系,缓冲经济周期冲击》,互联网,2004年10月11日
4、深圳特区金融学会:《深圳金融》,2004年各期
5、新华网:《论防范银行信用风险的对策》,稿件来源:经济日报,2002年8月
6、李扬 等著:《中国金融理论前沿II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版
7、江其务:《银行信贷管理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8、曾康霖、王长庚:《信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银行信用风险分析(七)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