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中期,中日贸易有了较快发展,1963年日中贸易总额为1.37亿美元,1966年达到6.21亿美元。1967、1968年中日贸易额下降。60年代中日贸易为中方逆差、日方顺差,据日本海关的统计,日方顺差2.47亿美元。
2. 中日建交后的贸易关系
1972年中日建交,根据中日联合声名,1974年1月签订了中日政府间第一个贸易协定。强调要尊重已有民间贸易所积累的成果,双方互相在关税上给予最惠国待遇。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两国签订了长期贸易协议,规定在1978年到1985年之间中日双方各出口100亿美元。中国出口商品为原油和煤炭,日本的出口商品为技术设备和建设物资。政府贸易协定和长期贸易协议的签订,标志中日贸易关系出现了正经结合、官民并举的局面。
1973年、1975年石油危机对日本冲击以及日美贸易摩擦,使日本非常重视从中国进口石油。据统计,日本对中国贸易额从1972年的11亿美元上升到1980年的94亿美元,增长了近9倍。同期,日本对中国出口额已由6.09亿美元提高到50.8亿美元,增长了7.3倍。其中以钢铁、机械仪器、化学肥料为中心的成品和纤维,占日本全部出口额的9成以上,而钢铁则一度达到出口总额的53%;日本从中国进口额在同期由4.9亿美元提高到43.2亿美元。增加了近8倍。其中原油进口居于首位,占中国对日本出口额的40%。据日本海关统计,1980年日本对中国贸易额达到94.02亿美元,1981年日本对中国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3.88亿美元,到1989年将近200亿美元,相当于中日建交前规模的18倍。1992年达到300亿美元,中国成为日本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1997年中日贸易额已达到608亿美元,中国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二) 入世后中日贸易关系发展的历史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中日贸易额达到1019.1亿美元,增长16.1%,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其中中国队日出口484.4亿美元,增长7.8%;自日进口534.7亿美元,增长25%。中国出现50.3亿美元的逆差。由于2002年日本对欧美贸易增长缓慢,而对亚洲出口则大幅增加,尤其是对中国贸易增势迅猛,中国在日本外贸中地位上升。按美元统计,日本对中国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9.56%,连续两年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对日本贸易整体实现大幅顺差做出了贡献;自中国进口占进口总额比重达到18.3%,超过美国17.1%的水平,历史上中国首次成为日本最大进口来源国。由于中日双方的统计原则不同,致使统计均为逆差。主要原因是日本在统计时包括了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而中国则不包括这一部分。
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的统计数据,2003年中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324.28亿美元,连续5年创最高纪录。日本队中国出口额572.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6%,中国作为日本出口市场的地位进一步上升。自中国进口751.9亿美元。增长21.9%。日本队中国贸易逆差缩小39亿美元。日本对中国出口增长主要依靠半导体等高附加值的电子零件、手机等通讯设备、产业设备、汽车零部件等。特别是面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建设用机械、设备出口增长显著。此外,日本企业对中国转移生产基地,无法在当地采购的部件、原材料需从日本购买,形成对中国出口增长。自中国进口的产品,日资企业生产的机械、电器产品对日返销多实现增长。
据日方的统计,200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1684亿美元,连续6年创下新高。中国是继美国之后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其中日本向中国出口739.9亿美元,日本从中国进口944.3亿美元。但中日经济贸易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受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三参拜靖国神社的影响,致使中日关系政治冷,经济也开始变凉,从2004年开始,日本已经从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下降到欧盟、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二、 中日贸易发展的特点
自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特别是1979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在良好的政治外交关系的引导下,中日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就其深度与广度而言,都是过去说不能比拟的。
回顾30年来的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中日贸易额呈跳跃式增长,1972年突破10亿美元,1981年突破100亿美元,1991年突破200亿美元,1996年突破600亿美元。2000年中日贸易额达到831.7亿美元,2002年中日双边贸易额突破千亿大关,达到了1019.1亿美元。从1993年起,日本连续10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2年中国首次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国来源。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