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严格执行“巴统”禁运规定,特别是1978年发生“东芝机械事件”之后,日本政府通过修改《出口贸易管理法》,对违反所谓“禁运”规定的日本企业实行更为严厉的处罚条例,并在技术产品方面采取严格的出口审批和限制政策,给中日贸易投下巨大的阴影。它不仅使我国同东芝机械公司签订的25个合同不能履行,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大大限制了日本对华技术产品的出口,进而殃及中日贸易的正常发展。1991年以来,中日技术贸易有所回升,但仍不稳定。
谋求中日贸易长期、稳定、均衡的发展,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作为日本来说应进一步采取防宽限制、降低关税、增加配额等开放市场措施,鼓励日本企业扩大从中国的进口,尤其增加制成品的比重。
(四) 日本政府对日元贬值采取的默许和容忍态度
这种态度使中国商品的出口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尤其在东南亚经济危机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商品出口雪上加霜。
(五) 我国对日出口商品非价格竞争能力差
日本的消费水平很高,市场竞争极为激烈。而我国输日商品在质量、设计、包装、标准化、交货期、销售方式、售后服务等方面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同时,信息情报设施的不完备和人才的缺乏,对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反映迟钝和缺乏应变能力,以及我国外贸经营权下放后引起的对日出口渠道混乱和供货不稳定,都大大有碍对日出口的扩大。
(六) 非贸易因素的干扰
中日经贸关系在发展中受到各种非贸易因素的干扰,包括历史、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如日本首脑参拜“靖国神社”、“日美安全条约”修订以及钓鱼岛主权等等。尤其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恶化还是中日经贸关系在总体上陷于停滞甚至后退状态。如中日双边贸易在1996年和1997年分别仅增长4.5%和1.2%,1998年还出现了4.8%的负增长;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数从1994年开始减少,合同额从1996年开始减少,使用额从1998年也开始减少。到1999年尤其是2000年,中日贸易投资关系虽已得到恢复,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从2001年4月日本对我国大葱、鲜菇和蔺草席等三种产品实行紧急进口限制以来,中日经贸摩擦更是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四、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有利条件
中日经贸关系中尽管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制约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中日经贸合作中也存在着十分有利的因素,中国经济发展和日本经济复苏的要求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中日经贸关系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为中日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在环境
中国和日本均是对亚太区域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国家,亚太经济紧密联合体和政策调节机制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和日本的积极参与,在国际多边组织的合作中,中日两国也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在APEC、东盟+中日韩会议、亚欧首脑及经济部长会议中两国的合作都表明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是十分必要的。
(二) 中日贸易发展具有互补关系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