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商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对日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1980年在我对日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占75.5%。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对日出口工业制成品有较快增长。纺织品、服装、家电等制成品迅速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日出口的制成品已占80%左右。我国从日本进口的商品主要有钢材、机械设备及交通运输车辆、化工制品。近几年来,我国根据国内生产需要,调整了对日进口商品的结构,大大压缩了汽车、家电等高级消费品的进口,用于生产的机械类产品进口继续增加。
(三) 贸易形式多样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的贸易形式已从单一的商品易货贸易发展为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全面经济合作多种形式。贸易方式也从一般贸易发展为加工贸易、综合性的长期补偿贸易、石油、煤炭等领域合作开发等等。这些新的贸易方式,有力地促进了中日贸易的发展。目前,日本不仅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国,而且是中国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的主要来源国之一;也是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最多的国家。
(四) 政策扶植,稳步发展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两国贸易主要有民间进行。正常化以来的重大变化就是双方缔结一系列政府间的贸易协定,两国政府称为双方贸易发展的强大后盾。1974年两国政府签订了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1978年2月签订了中日长期贸易协议,在历时13年期满以后,于1990年12月,在东京续签,根据协议进行的进出口约占中日贸易总额的40%,该协议为中日贸易长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中日两国政府还先后签订了海运、航空、渔业、商标保护、科技合作、投资保护等有关协定,为进一步发展双边贸易提供了有力条件。
三、 中日贸易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贸易关系获得了令人嘱目的发展。但也无庸讳言,在中日贸易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面临泡沫经济破灭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日本公司纷纷破产,社会购买力降低,金融坏账大量积压,使中日贸易出现许多不稳定因素。就中日综合国力比较而言,中国是政治大国,日本对中国的优势主要是经济技术领域,日本的一些人认为:若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强大起来,对日本发挥在亚洲的领导作用不利。日本既想利用中国的资源与市场,又怕向中国提供资金技术会使中国过分强大,这就使得中日贸易发展过程出现了摇摆。
(一) 贸易不平衡
贸易不平衡问题时多年来困扰中日贸易关系的一个主要问题。随着中日双边贸易额的扩大,中国曾经从对日逆差国成为对日顺差国,并持续了较长时间。但从1996年起,按中方的统计,中国队日贸易保持逆差。而按日方的统计,日中贸易从1990年以来,日本一直是逆差,从1995年起,日方的逆差超过100亿美元,1997年、2000—2002年超过了200亿美元。双方统计出现很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双方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的差别造成的,并非是因为中国产品单方面涌入日本所致。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是在华日资企业的产品大量返销日本的直接结果。
在国际贸易中,进出口不平衡是常见的现象,对贸易逆差,我国历来主张通过扩大出口,在发展中求平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不断的扩大出口,才能得到必要的外汇以增加进口。刻意追求贸易平衡,夸大中日的贸易顺差额,不利于中日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 日本的贸易壁垒有碍中日贸易的发展
在出口方面,中国许多商品被日本所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拒之门外。在非关税壁垒方面,日本以卫生检疫、标准等问题尚未解决为理由,长期以来不允许中国偶蹄类食肉及水果等动植物商品进入日本市场;对中国生产、出口的传统商品征收高关税等。
(三) 日本对华技术出口限制较严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