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造自主学习环境
1、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的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如果缺少同孩子的友谊,在精神上同孩子没有共同点.,教育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路径。”在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友谊,不居高临下,做到亦师亦友,平等对待孩子。我在课堂上力求做到::热爱学生,珍惜学生的真实见解;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错误见解;信任学生,倡导学生的个性见解;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见解。让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在教学中,将自己列为学习的一员,与他们一起讨论交流。对表现出色的色的学生以“很好!”等赞赏的语言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耐心地指导,用“好好想想!”等鼓励他们们,让学生感到我们是在和他们一起动脑,这样师生和谐,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生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创新。
2、要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钻研,让学生愿想、敢想,会想。比如:在学习“分数和小数混舍运算时,放手让学生试做例题,结果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总结,让学生理解解题的基本方法,同时还能比较灵活的根据题目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去进行解答。这样,在试做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我会让学生自学,模仿老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表达思维的过程,并以自己的经历或感受提醒其他同学应特别注意的地方,全班倾听,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热情自然始终高昂。
3、要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如教学“小数性质”这一课,首先通过复习知: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并结合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启发学生通过观察,留足时间让学生去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得出结论:0.1米=0.10米=0.100米。同时,在写法上加以比较。从而揭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通过旧知引出新知,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让学生结合上述所学,完整地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样突出了重点,分化了难点,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规律的目的,这样,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三、指导自主学习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则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学生掌握学法的重要性。是否掌握学习的方法是学生自主性课堂学习取得最大成效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并并注意滲透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内化为学生学习的一种素质。学生积根自学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研究表明:通过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只有10%-20%。可见,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是要靠自学自练。因此,教学时应提供学生自学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新知,也学会学习,而且现行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自学。我们应重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课本,从“扶”到“放”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课本的能力。做到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就应大胆放手,教师决不讲解,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时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己动脑、动口、动手,通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数学的力量,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有用的数学”的学习。
关于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论》的心得体会(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