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评价上的“小学化”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评价幼儿时标准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考核幼儿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把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多少作为评价幼儿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实质即是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幼儿教师不关心幼儿如何学习,不了解幼儿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不清楚幼儿发现探索时的乐趣、遇到困难时的迷茫、尝试活动中的期待,也就不能根据幼儿的实际进行评价,完全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这种评价标准势必会制约幼儿创造的热情、泯灭他们活泼的天性。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一)不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身体机能机体和神经系统脆弱的阶段,这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大脑极易疲劳,容易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系统规范性的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伤害。
(二)扼杀幼儿的天性,损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承认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行驶,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在游戏和集体活动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
(三)对小学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
处在学前阶段的幼儿,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无论是智力和能力都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一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所以提前把上小学后才学的知识灌输给幼儿,他们注定是学不好的。即使有些幼儿在老师和家长的高压之下,在幼儿园成功的掌握了小学才学习的一些知识,上小学后有的幼儿会因为这些知识是他们已经学习过的而丧失学习兴趣,或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从此不思进取、学习懈怠,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和能力,也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有的幼儿会因为自己曾经学过而依然不会,从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畏难心理,失去学习信心。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在孩子还年幼的时候宁可让孩子一个字也不认识,也不要使他为了学到这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幼儿教育的本身不在于教幼儿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并在这种兴趣充分成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都说明在教育家的思考中幼儿教育并不是为了幼儿超前掌握知识,而是在游戏和生活中教会孩子学习和生活的方法。《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明确地回答了幼儿园教育“为什么教育”“为谁教育”困扰多年的问题。它不仅是“为进入小学准备”、 “成为父母的骄傲”而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了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而教育。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因为幼儿园教育之后紧接着是小学教育这一事实,就忽视幼儿园教育的特殊任务,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而应当携家长、社会,集合各方面的有益力量,一切从幼儿的快乐出发,尊重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循序渐进,让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
关于临湘市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