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湘市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
教育心理学家早就指出,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小学化”不良倾向不仅增添了幼儿的心理压力,也束缚了孩子的独立个性和想象能力。同时,对孩子正常的身体发育也不利。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一)因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不科学
幼儿家长功利化思想特别严重。他们认为孩子在幼儿阶段学习的知识越多越好。在这样的认识下,家长要求孩子在幼儿园学会写字、算算术,这些家长把幼儿教育当作小学教育的起始阶段,常常以孩子会写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来衡量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学到东西,自然而然地把幼儿园小、中、大班三年的学习当作了小学一年级的预科学习。甚至还有些家长更是要求孩子能在幼儿园学到更多小学课本知识。
(二)幼儿教育的管理还很混乱,存在弊端
1.各小学附设学前班禁而不止,教学秩序混乱
在临湘市大部分的农村小学中,为了充盈“小金库”,“一个老师,一间教室,几十个孩子”就成立了一个学前班。据统计,在全县农村乡镇中,即使对小学附设学前班管理做的最好的安定学区,3600多名上学的幼儿中,就有900多幼儿是在小学附设的学前班上学。管理最好的安定镇尚且如此,其它管理比较松懈的乡镇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条件怎么来开展幼儿的一日教学活动呢?就只有打着“为了您的孩子将来可以在本校一年级跟上班”的口号,无视幼儿的成长规律,为幼儿进行拼音、算术等小学课本知识的教学。甚至有的学校宣扬“在有限的教学资源内,我学校一年级招生优先考虑在我校就读学前班的幼儿。”来与正规幼儿园进行恶性竞争。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注重对幼儿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我县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内容一般可分为:
(一)教学内容上的“小学化”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幼儿认知水平大多处于前运算阶段,期思维对象以表象为主,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尚不具备进行复杂思维的生理基础。基于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他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
(二)教学形式上的“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者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教学方法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将幼儿教学课堂化,以课堂讲授代替活动和游戏。这种教学方式主导下的幼儿教育通常是只重视知识学习的灌输式教育,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领读、幼儿复读等死记硬背的传统授课与学习方式成为了幼儿园教学常态。
关于临湘市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