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体会
教育心理学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学生如何学习知识、技能和发展智能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来帮助教育者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为了有效提升在教育工作的质量,需要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等措施,运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能获得更好的成长,通过学习,使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制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工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张。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更重要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做到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的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的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正确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做准备的。
通过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习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教与学是不分离的,它是一个共同体,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好的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的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都会有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与自卑感、压力与困惑感等等。这些心理感受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学历,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赋予自身相应的情绪、情感、动机、目标、态度、行为和结果。好的结果自然会给人一种成功而愉悦的心理体验,使人自信;反之,不好的结果会给人一种不良的、很糟糕的心理体验,使人感到自尊心受损而失去自信,压力与困惑接踵而来。不仅工作积极性和兴趣受到压抑,其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也会直接受到威胁。
经过这几年工作,从中体会到大多数学生的异常行为表现,不单纯是品行问题,总是由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造成的。因此,特别是在农村中学,班主任必须肩负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科学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动机,并做到及时的调整,做一个真正的“心理专家”,这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