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好书,以它的健康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只有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认识真、善、美。并且告诉学生坏书不可以读。同时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行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阅读”和“考试”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家长为孩子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
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通过对中高年级的60名不同家庭的学生进行调查 :45﹪的家长没有读书的习惯,也从没陪过孩子读过书。38﹪的家长偶尔读过,也陪过孩子读过书;只有17﹪家长常陪孩子读书,自己也常看书。由此可见营造浓郁的家庭阅读氛围有待提高。
(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建立阅读基地、提高阅读效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小学生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童年时期,一天中,听完课,做完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后,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的玩乐,对他们来说,比起白纸黑字的书本来,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娱乐活动更显得要轻松,不费脑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固定阅读时间
每天安排“师生共读”时间并制定教师伴读值日志,每班学生在学校规定集中的阅读时间内,均有一名教师在班内伴读,帮助学生解疑释难,维持阅读秩序,一到时间,大家都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刚开始时我是采取强制手段,每天亲自检查人数,班长检查阅读小组长,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的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好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到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压缩课内阅读时间
在备课时,仔细地钻研教材,锁定教学的难点和精点,提高课堂的效率,节约课堂时间。在此基础上,将每周五的语文课开辟出来,改为“阅读指导、交流课”,专门用于对孩子们进行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就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读后的讨论。事实证明,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让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倍增。
3.建立阅读基地、提高阅读效率。
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2)(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