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立三级阅读基地:一是阅读中心,由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组成,书籍丰富,资料众多,可供学生自由选择。二是学校诚信图书角,这里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看完之后整齐放回原位。三是班级图书架,图书可由学生自带,也可以发动师生捐书,广开书源,交流阅读,也可班级之间互换阅读。三级阅读基地的建立,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追求开放的阅读方式。
1.阅读材料,自由选择为主,经典推荐为辅
(1)依据孩子各年龄段的特征,学校为他们及家长推荐不同的书目,以满足他们心理需求,并让家长陪着孩子读这些书。也可根据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寻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的经历的书籍,只要这些书籍内容健康,也可让他们一睹为快。
(2)能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时尚潮流的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孩子对于科学,对于宇宙、未来的了解和渴望,对于流行、时尚的跟随都是我们小时候所不能够比拟的,这类书籍也可让他们涉猎,以拓宽孩子的视野。
2.开设阅读指导、阅读交流,各抒已见,珍视独到见解
(1)为克服学生阅读的盲目随意性,帮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常有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开设五之十分钟的阅读指导课进行阅读指导:阅读序文和目录指导、用工具书指导、阅读参考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做“读书卡“指导等。
(2)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性。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受个性、阅历、知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对读物的解读也必然是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作为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已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为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同时慎将成人的体验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才能真正植根于孩子的生命之中。
(3)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再读了同一本书之后,有的孩子喜欢低头沉思,有的孩子喜欢聚在一起热烈讨论,有的孩子喜欢模仿书中人物比比划划……各种不同的表现正是孩子阅读之后的兴奋溢于言表,一种真情的流露,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宽容对待,珍视独到见解,不应一味加以指责,打击孩子的阅读热情。
三、结语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让我们的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因为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有效的阅读指导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就让我们每一位老师在阅读这块有待开发的神圣领域里,把人类精神的食粮带给学生们,让他们走进书的世界,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