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阅读学习内容可以通过看图编故事、木偶表演、画图创编故事等形式主要表现,在讲评时给孩子表演的时间,培养教育孩子勇于在集体中表演的大胆性格,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和体验表演的快乐。比如说,看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选择最喜欢的角色给孩子们表演,然后引导他们用表情互相交谈。在班级中开展“小小气象员”的比赛教学活动,每天让孩子可以回家听好天气预报,第二天来园请一位教育孩子学习模仿气象员来预报今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培养了自己孩子关心我们周围事物的能力,也培养了一个孩子的责任心,提高了很多孩子的语言文字表达分析能力,更增强了孩子乐于通过阅读的兴趣。
二、规则制定,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规则制定是防止孩子在阅读中出现不良行为的一个先决条件。有良好规则意识的孩子进行阅读教学质量也会更高。区别在于儿童阅读规则,不是把文本的性质规定到材料上,而是在活动中让儿童理解,在实践中引导儿童记忆。如为了使孩子能安静地听录音讲故事,在听之前要提出要求,开展“看看谁的耳朵灵”的活动。以引导孩子爱护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看书时不能大声说话,以免造成影响他人学习;发现图书有撕破的地方,我在全体学生孩子面前,及时用胶粘好。此外,我还要求孩子注意保护视力,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等等。良好阅读活动规则的制定,能使孩子们在阅读中养成爱护各种阅读教学素材的习惯,为良好阅读课堂气氛的形成造就了条件。
三、教师介入,进行有效指导
幼儿阅读图书速度快,往往只浏览图片,一本书从头到尾不到两分钟,让他们讲述书中的故事,却往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此时,要及早介入,指导孩子们学习如何看好一本书是避免出现这种现像的最好方式方法。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巡视孩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如在进行指导学生们健康有序地翻阅图书中,让孩子通过观察图书的结构,知道每一本图书管理都有封面、封底。 告诉孩子一本书就像房子,封面上的前门和背面的后门。看书时,先把前门打开,然后我们走进小房子里去看这个故事,看完了把后门关上,有了这样学生生动具体形象的看书学习方法,孩子自己就不会发展出现乱翻的现象了。在引导孩子们阅读的过程中,要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讲一页,孩子们翻一页,告诉他们该翻哪页,让孩子们直接感受图片和老师的故事。在指导的过程中,也要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正确进行翻书的榜样。教师干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儿童阅读习惯养成的过程。及时介入使孩子们在阅读中成为一个教师的时刻关注者,一些问题不好的行为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中快速地改正,好的行为能力不断的积累,最后可以形成一种较为全面系统的,使孩子自己平时都能自觉的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从小做起,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帮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使他们慢慢地积累经验丰富的语言,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是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阅读习惯的培养要求教师在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认真,持久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