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推进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学生日常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要积极推进学生文学社团的组织成立,并积极参与和配合日常活动的推进工作。让学生的文学社团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并,成为日常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团内成员,可以带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学习。
2.7利用线上平台
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学环境。当前学生的业余生活当中,使用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除线下各类活动以外,学校应考虑通过线上方式打造文学氛围。例如微信群、QQ群建设“网络文学社”,并定期组织社内成员积极展示原创文学作品、作品诵读或者读后感展示等。同时还可以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建设“文学爱好者”公众号,在公众号当中定期推送各类文学作品、文学评论等相关文章。另外积极利用教师的朋友圈功能,将优秀作品通过朋友圈的形式进行发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8利用微课资源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媒体的不断变化,给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带来了新的变化。青年学生日常学习当中更倾向于通过,手机从网络当中获取知识。碎片化,快餐式的学习内容更能吸引学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开发利用微课来进行文学教学。但是当前文学类微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缺乏系统性。当前很多文学类的微课竞赛层次不穷,为竞赛而准备的微课作品,质量颇好。但是数量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建议在微课开发中,能够系统的针对某一个领域进行一系列的微课开发。让学习者由文学理论到,文学阅读都有深入的了解。缺乏理论深度。前面提到了学生更喜欢学习快餐式微课,这也导致了很多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忽略了其对于文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为了适应学生的需要,而把文学理论也变成了快餐式的学习内容.不利于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掌握.文学类课程有其思想理论体系,需要深入研究与探索。举一个例子,就像学生学习古代社会的发展历史,学生只学习表面,因此只能够记住了朝代的更迭顺序和更迭的直接原因,但是不能认识到朝代更迭的深层次的复杂原因,历史学家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就能够揭露一些不为人知的其他历史故事。文学类的微课程应该提高它的深度,不要只是为了比赛而制作微课作品,在制作微课之前必须要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即传播真实的文学知识,传播深层次的文化观念,引发人们的思考,对人们的观念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或者改变。毕竟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普及工作具有一定的高度,因此在进行微课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文学理论的深入研究。缺乏吸引力。文学类课程与理科课程不同,不是为了将一个定理讲解清楚,而是要在思想上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微课设计时,不仅仅是将知识讲明白、讲清楚那么简单,而是要在吸引力方面做研究。只有学生对课程感兴趣了,才能在思想上去接受和理解文学的内涵。同样是看一节微课,如果课程内容精彩设计精彩那么学生可能会记住它的80%,相反如果课程制作得不够精美,缺乏吸引力,那么可能学习者只记住它的20%甚至更少。要想使一节微课对学生具有很好的吸引力,那么就需要在微课设计和教师讲解两方面入手。首先微课的设计要有逻辑性,美观、有内涵,富有创意,同时在表现形式上要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这样才能够在视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进行微课设计时,要尽量将图片、动画,视频,背景音乐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而在讲解教师方面,教师需要具有很好的文学内涵与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讲解的语言要生动有趣,连语音语调都要经过精心的修饰,这样才能够让听众听出彩,被一节高质量的微课深深吸引。同时,积极探索将微课应用于慕课平台进行教学是更好的方法。在慕课平台当中除了可以,发布微课资源以外,还可以发布问题、讨论、头脑风暴、作业、测验等。在微课播放的过程当中,还可以添加互动问题,学生只有完成问题以后才可以继续观看微课视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微课视频的时候增加互动环节。同时可以针对微课进行学习效果的反馈。配合翻转课堂、作业式、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会更好地发挥微课的作用。另外,除了自主开发微课以外,还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微课资源以及各类文学类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等。这些作品往往源自名家,并且经过专门的影视作品编辑处理,从艺术性与内容深度角度方面都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可以将这些作品作为课外学习内容与学生分享。也可以将这些作品经过剪辑、整合添加到微课当中,使其成为微课当中的一部分资源。将课内教学有效延展至课外,并且全面形成文学素养探讨的氛围。
小学教师应当善用“赏识教育”,鼓励学生勇敢表述自己的想法,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专业教师一定要积极努力,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发展的情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优势。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共同入手,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学环境。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将各类文学作品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充分融合,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水平。
小学教育文学素养的培养(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