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以儿童文学为主,因为儿童文学在创作时都有自己较为明确的读者对象定位,在内容上比较适合儿童的口味,从而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小学低年级应以图画书作为学生的主体,小学高年级可以阅读一下经典的长篇作品。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需要的读物,教师在不同场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选择。首先可以根据作者选择阅读作品,在文章教学时让学生抓住作者这一线索去查阅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也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时代背景去选择阅读,这样既可以增加阅读量又加深对一个时代的认识。也可以根据重要的节日,纪念日的一些活动推荐学生去选材,如国庆节到来之际可以给学生选择一些介绍祖国悠久历史,科学遗产,壮丽山河等方面的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对祖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
四.教会孩子如何读书
首先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可以记:语文基础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好的开头和结尾,其次剪贴有价值的阅读材料:剪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阅读时,学生要学会把自己需要的内容图画剪下来贴在课外阅读课本上,同时指导学生们贴时要认真保持本子干净整齐,并鼓励他们用彩笔画上花边。这样一来学生的读,剪,贴,画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未来的时间里不时欣赏欣赏,也是一种享受。最后,学会阅读感悟,让学生自己把读书的感悟写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快速获取信息打好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 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 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现今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最主要能提高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小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仅靠课内书本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探知欲。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很重要的。课内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辅助,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有多高,都不会收到明显的成效,甚至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要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的熟练技巧,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有计划的、大量的阅读,以及进行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更好、学得更快。由于学生把广泛阅读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写作中,语文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事实上,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因为孩子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去了,自然就没有时间大量读书,而这如同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样的投入即便考了高分哪怕是满分,对孩子的未来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到了初中就开始显现出来,很多中学老师都知道一种奇怪现象:那些小学阶段单单靠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获得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神速,这些孩子越学越累、越学越不会学了;恰恰是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们成绩上升力量强大、后发制人、潜力无穷。只有一定的阅读量作保证,使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才能顺利完成。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使自己先成为一个热爱读书之人,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这样才有能力指导学生,当然它需要学校、社会、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要让孩子徜徉在书的海洋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谈谈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