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后,接着引导他们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略读——翻阅报刊可采用读版面、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的方法,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获取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读——对一些名著、佳作和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文章和书刊,则采用仔细地研究,及时地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快速阅读最有效最常用的的办法就是默读。默读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有赖于识字量的不断扩大和阅历的积累。
此外,还有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浏览目录,了解读物概要;阅读课题、中心句段进行跳读。阅读佳作、名著前,先阅读序言,了解作品梗概。阅读后,多查阅有关的书评,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把握作品,深化认识。
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本领,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资料,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快已势在必行。
(五)坚持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
在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通过布置写日记、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1、读后交流评论。在学生阅读了一定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和体会,以此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读书活动、出版墙报、读后感专栏,介绍好书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机会。也可以定期张贴读书心得,优美句段的摘录;还可以组织作文竞赛、鼓励向广播站和报刊投稿、组织开展读书办报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激发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从活动中得到成功的机会与喜悦,进一步增强自主阅读的意识。教师组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就是充分发挥了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生活中的主导作用。
2、读书笔记辅导。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摘抄型笔记是从阅读的内容中分类摘抄好词佳句,至理名言,以及优美的片断。提纲型笔记则是对所读的材料进行提纲挈领的概括,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书中的内容。感想型笔记可以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想法随时记录下来,和作者的心产生共鸣。评价型笔记是对书刊某些方面进行评价,为他人阅读提供借鉴。以上方法都对提高阅读效果十分有益。阅读中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读书笔记,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提高。
课外阅读是长期的、自觉的阅读行为。课外阅读是开放的,它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与人生、社会、自然、艺术和科学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语文学习更好的联系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能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
总之,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生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慢慢学会读书,自主阅读的意识得到增强,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吴立岗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4)
2、 (苏)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 (1984.6)
3、 夏家发《试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小学语文教师》(2001.7)
4、 阎蔚、汪潮《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小学语文教师》(2001.8)
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