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教育探索
一、小学德育的概念
目前,我国对德育所下的定义有两种权威的说法:一是《辞海》: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即政治方向和态度的教育)、思想教育(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和道德教育(即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的教育)。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教育。二是《教育大辞典》:德育是“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政治、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上观点有的是从德育的组成来理解德育概念,有的是从德育过程的角度来理解德育概念,都有其合理性。
二、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观念存在的偏差
大部分小学教师把自己定位为管理学生的角色,校领导把能“管住”、“压住”学生的老师称为好老师。因而,在很多学校师生关系不可能平等。一些教师教育学生时不讲方法,歧视、侮辱、打骂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在教育道德对象时,学校道德教育采取精英主义立场,学校德育的天平向少数学生倾斜,在德育效果上热衷于抓尖子、抓典型,而忽视甚至放弃了多数学生。德育不以人为本,不能真正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而只能使学生形成“两面人”。同时,很多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在实践中偏重智育,轻视德育,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有才无德的学生也被认为是好学生。过分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只管学生在校的表现,不管学生毕业后的发展。重视所谓“优生”,漠视所谓“差生”。
(二)师资队伍不能完全满足小学德育发展的需要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目前,就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来讲,思想道德素质是好的,主要表现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职业意识较强,职业心态稳定,能做到爱岗敬业;教学态度认真,工作责任心较强,具有良好的教书育人的品质;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树立了良好的教师风范;关爱学生,能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思想特点,使教师的爱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性问题。一些教师中,不同程度存在变相体罚或训斥学生的现象,如学生作业未按时完成,罚抄数倍作业的题量或罚抄课文;对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罚站或不让上课;个别教师用一些侮辱性语言训斥学生等。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不少优秀教师,包括一些在德育工作上卓有成效的教师纷纷改行、跳槽,这些无疑都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
(三)德育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由于小学德育大纲重点强调了意识形态教育,偏重于把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教育的大部分内容,政治化倾向过强,德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德育需求脱节,忽视了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缺少对他们进行道德的系统教育,从而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空泛化。同时,在小学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不会综合地运用科学的德育方法,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不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学生自身的道德认识、评价、实践等能力,一味强制学生服从,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多教师以成人的观点标准来要求小学生,忽视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多样性、层次性。部分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行为养成,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致使一些学生对真假美丑善恶鉴别能力差,对社会生活中消极影响缺乏免疫力,容易步入歧途。
(四)社会信息化的负面影响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外界多方面信息源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客观现实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不协调,甚至会出现相悖的状况,这也是造成学校德育工作产生偏低的原因之一。而对这种现象,人们又主要归因为学校的教育不好,而忽视家庭、社会和大众传媒的影响作用。当今世界,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它具体的表现在:其一,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和难以监控性,极大地减弱了学校德育的可控性。其二,多元信息、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念的交汇和冲突增加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其三,信息网络的“黄色”文化和网络犯罪现象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其四痴迷信息网络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小学生德育教育探索(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