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其师,信其道”作为老师要在长期的学习工作中形成良好积极地教学风格,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
三,教师品格对小学生的影响
1,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不成熟的,是可塑的。比起逐渐成熟起来的少年,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和好时机。此阶段学生上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心理情绪化、悲观消极,或性格暴躁、经常发火,或虚荣文饰、弄虚作假,或紧张焦虑、惶惶不安。这些不良的心态或行为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在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的甚至是难以磨灭的记忆,当他们面对类似的刺激情景时,很容易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台湾已故的著名女作家三毛的年少读书时因数学成绩差,有一次数学老师把她叫上讲台,然后在她脸上用蘸满墨汁的手笔画了个大大的“o”,并要求她转身给全班同学看,这一痛苦使三毛产生了严重的自闭症,造成她在家休学好多年,连门都不敢出,总是藏在自已的屋子里直到后来学画才慢慢与外界接触了。所以,都师不健康的心理体现会带给学生不利甚至是一生影响。作为教师,一定要养心和育心意识,要从对学生的知识关怀转向精神关怀,从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育人为本的教育。
2,教师教学互动能力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它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占了一小部分。如果先天的教育和训练,对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现在的父母由于受到工作、经济等方面的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通常选择将自己的孩子委托其老人照顾。但有的老年人思想保守、教育方式陈旧,容易对孩子过于迁就、溺爱,容易事事包办等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很难发展自我能力,另外也会对孩子智力刺激不足,最终导致孩子缺乏活力。
因此,在家庭教育不能在培养学生能力上起较大作用的情况下,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交际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就需要依靠教师。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应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对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或成绩好的学生优待,对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视而不见,只会降低后者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其学习能力的培养,会造成其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一部分是想得到教师的赞扬。因此,教师应对后类学生采取鼓励式教学。对他们给以更多的关怀。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方面,不可避免会出现个体差异。面对有些害羞内向或是不善言辞的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要用耐心、恒心、信心实行施教,鼓励其多发言,开口说话,而不是破口大骂,表现得相当急躁和不耐烦。
3、教师自身言行对学生择业观的影响
教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也是很多人的向往职业。笔者在对50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做有关于理想是什么的问卷调查时发现,30%的学生表示长大后想当一名人民教师。而他们的理由相似,一般都是受其教师的影响,他们喜欢其教师,欣赏教师身上的某个特质,希望将来自己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传道授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可见,一个具有良好个人素质的教师对学生的择业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参与者,在相处的过程中,教师很容易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特长,如此时,教师能够适当并恰当引导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对正处于人生初步阶段的小学生的自身发展来说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善于发掘人才的素质和细心的品格。
总之,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而小学生正处于各方面的起步阶段,小学教师的重要性相对较大一些。教师要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管在知识水平,还是在个人素质水平上,都要提升。树立良好的学生榜样,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和学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实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教师课堂教学风格类型参考》
2,《浅谈小学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3,《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