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疼爱孩子,也许你会说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爱自已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爱往往得不到被孩子接受和认可,经常埋怨孩子总是不听话、平时根本无法沟通、你说东他偏向西等等。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虽说也知道一些尊重孩子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子女必须一切听从大人的安排。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置于完全依附家长自己的位置上,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一旦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意志相左,或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与要求,斥骂、棍棒随之而下。对不少家长而言,学会尊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想学就成,它应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花费百倍心思,万般功夫,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申辩”是日常生活中最见的问题,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在生活中只有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才能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与孩子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孩子把他的感触和情绪表达出来,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所说的一切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我们有时也让孩子参加大人的一些活动。
其次,要学会如何跟他谈心,不一定要谈大道理。在这点上有的家长误认为把大道理讲给孩子听就会有好的收效,其实不然!孩子生下来天真无邪,高兴的事就爱听,不高兴的事就会引起反感,甚至和你产生隔阂,以致无法沟通,这一点非常重要。
最后,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时,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朋友来对待,要做到以诚相待,而不要以为他是孩子而随意编造一个理由去欺骗他,在他需要交流的时候要认真听他诉说,与他分享喜与乐;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要认真帮他分析一些她认为非常复杂的问题,帮他解决困难,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与他讨论问题时,要允许孩子提出跟家长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认真听他讲理由,然后再告诉他你的想法;对于他让你保守的一些“小秘密”,要替他保守秘密,不要轻易告诉别人。总之,要让他认为家长是值得信赖、值得交往的朋友,是讲诚信的,而不是一味的居高临下地下指示、下命令,使孩子与你平等沟通,无话不谈,从而及时地掌握孩子的思想脉膊和学习情况。
四、宽松不放松。
我们觉得,现在的孩子学习很辛苦,不仅要学好学校的课本知识,还要参加各式各样的兴趣辅导班,有点像“学习机器”。所以我们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总体上是宽松的,但有几件事是必须要做到的。首先,作业做不完是她自己的事,不会跟在孩子的后面跑,让她学会自觉地自我管理。但复习当天老师上的课、做好家庭作业、预习第二天要上的课是必做环节。同时叮嘱她在学校里要仔细聆听好老师课堂上的40分钟讲课,对在预习中碰到的不是很理解的问题,要作为课堂重点认真听好。最后,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让她阅读课外书、看电视,做她想做的事情,带她出去散散步,陪她画画聊天,这样既能在娱乐中陶冶她的情操,又能丰富她各方面的知识。实践证明,多看各式各样适合她的课外书包括新闻,对提高她的写作水平是很有益处的。
五、信任,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空间,都不希望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打扰。他们有时喜欢静静地独处,有时喜欢把自己心里话迫不及待和你诉说。当他们不被理解时,困惑时,没有可倾诉的对象时,孩子就会在日记本里和自己对话,寻找一种安慰,排解心里的郁闷和不畅。等到平静或时机成熟,孩子自然就会主动和你交流。或者干脆把曾经的日记撕掉,完全释然。这也是孩子成长成熟的表现。佚名说过: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我们做父母的只有深深地给予理解和信任,才能打动孩子,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想不再被孩子抗拒和抵触,就好好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