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行为反常
学前儿童在心中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行为。行为反常包括儿童表现得不爱交往、行为孤僻、动作笨拙,有的儿童会大声喊叫,甚至表现的歇斯底里;有的儿童会用力摔掷物品;还有的儿童会表现为拼命的自己打自己身上的某一部分,如脸部或头部等,此外,有的儿童会表现出猛吃猛喝的行为,现实中也有的儿童会总是要妈妈或爸爸抱等4。有时候也表现为行为与年龄不相称,较同龄孩子幼稚可笑;有的儿童会出现夜间磨牙、手脚抽动、易惊醒等现象;也有个别儿童出现喜吃纸屑、煤渣、泥土,此种行为称为“异食癖”。
三、学前儿童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
1、人之天性在儿童内心的一种反应
不良情绪的产生,存在诸多原因。首先,最为常见的应是心理的不平衡所导致。正所谓人都是心理的主人,当心理在某些内因、外因的影响下,而产生不平衡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反映。对于学前儿童而言,曾经有心理学家说过,幼儿天生就有嫉妒心。学前儿童在遇到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时,产生诸多复杂的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5。但是对于人而言,情绪并不是完全可控的,当某一种情绪,比如失落感产生的时候,在其表现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调节,以免其像洪水一样泛滥成灾。学前儿童的不良情绪的调节需要外力的介入,原因在于其自身不具有完全的自制、自知能力。如看到邻家孩子绘画获奖而表现出不服或不悦时,应及时对幼儿进行点拨:“我们也抓紧时间练练,没准儿下次也能获奖呢。”
2、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得到过多的表扬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前儿童在各方面的表面与发展都非常不错,家长、邻居及幼儿园老师都会情不自禁地喜欢对其进行夸奖。但由于幼儿的自我认识能力有限,时间长了,有些儿童可能会在内心里形成“我最棒”、“我是第一的”、“我是最优秀的”等错觉,这种感觉可谓之“自优”心理,当然这样的心理保持适当的话,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6。然而,事物往往存在反面性,长久的“自优”可能会使儿童成为一只“井底之蛙”,当看到还有比自己表现更好的小朋友时,他们在短时间内难以接受这一现实,从而导致其产生嫉妒、失落等心理。
因此,父母家长们应注意把握对幼儿表扬的适度。在表扬的同时也要让其明白自己还存在不足,既要让孩子产生自豪感以充实其对生活、学习的自信心,也要让其产生一定的危机感,从而达到“刚柔相济”之效果,这样的效果更有助于幼儿自我价值感的加强,从而使儿童慢慢的形成较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从而加强其对不良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
3、消极评价给学前儿童带来的影响
浅谈学前儿童不良情绪的调节(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