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中的主观环境主要是指人为形成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主要包括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以及父母的教养态度,这些因素都对幼儿攻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造成那个很大影响。
1.家庭氛围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在人际交往中和相互交流情感时所形成的一种带有情绪的氛围环境,形成家庭氛围的互动关系多种,其中主要包括夫妻交流方式以及亲子同步性互动。
夫妻间的交流方式是影响幼儿成长的重要因素,父母心理压力过大和行为方式不恰当时会形成一种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父母间暴力或冷漠的相处方式都会使幼儿产生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也会导致幼儿攻击行为的产生。同时幼儿也会对父母的暴力行为进行模仿,认为暴力手段是最有效的解决手段,并用以解决与他人之间的冲突问题。因此,充满矛盾冲突的夫妻关系不仅不利于夫妻之间和谐关系的维持,而且影响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2.父母教养态度影响
父母教养态度会对幼儿的攻击行为产生很大影响,教养态度越消极,幼儿产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孩子对父母消极情感态度的感知与对其攻击行为的产生存在一定关联,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攻击类型的态度差异,多数家长认为身体攻击要严重于关系攻击,因此幼儿的身体攻击行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关系攻击会在大多数情况下被默许;另一方面是对攻击性别的态度差异,男孩在采取身体攻击行为时会被家长纠正惩罚,而面对女孩相应的攻击行为时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消极的教养方式会破坏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和身体方面造成伤害,而父母对儿童消极行为的态度差异可能会误导孩子树立正确对待攻击行为的是非观,而这种错误的观念会随着孩子逐渐成长而形成青少年时期的攻击性人格。所以,幼儿攻击行为等外化行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教养方式。
3.父母教养方式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父母教养方式传统分类主要分为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及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
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即父母对孩子高要求、高反应式教育。权威型父母会在教养孩子过程中提出恰当的要求,并且有适当严格的标准。家长为孩子的行为目标进行设定并对其加以监督,通过鼓励督促等方式帮助孩子达到目标,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下,即包含了教育活动又保留了家庭中该有的关爱和温情。父母对孩子进行主动的关爱和要求,对孩子的行为积极关注并给予适当的反馈,鼓励孩子自我发展。杨芳芳学者表示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的身心发展会比较健全,有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和交往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角色采择能力发展的水平较高,与一般儿童相比,会更富有同情心,也更乐于帮助他人。因此,他们一般不主动攻击别人,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会采用积极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而由于他们待人友善也不可能成为攻击的对象。
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即父母对孩子低要求、高反应式教育。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待孩子具有极大的热情和关怀,对孩子的要求会无条件满足,不合理的行为不会加以限制。溺爱型父母很少会为孩子设定行为目标,也不会对孩子提出恰当要求,更多的是任其自由发展。尽管这种行为会保留孩子个性,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溺爱型父母在教养儿童时常会缺乏对他们的约束,对孩子不合理的行为也不及时纠正,因此导致儿童出现许多行为问题,攻击行为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幼儿问题行为。长期生活在溺爱环境下的孩子会因为父母对其不合理行为的纵容和无视而形成自我中心,他们缺乏对自身的管理能力,有时会出现一些较其他孩子更为任性的行为,这些都不利于他们社会化进程顺利地进行。因为溺爱型父母缺乏对孩子的管理能力,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也不加以拒绝,所以导致孩子对父母过于依赖,孩子也会对父母提出更多的需求。
论家庭环境与幼儿攻击心理及行为的关系(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