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是一个人性格,个性,思想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的儿童往往身心发育的更加良好,也更能适应周围的环境。
1.情绪积极稳定 3-4岁的儿童情绪比较稳定,很少因为一点小事儿哭闹不止。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的安抚下逐渐平静下来。4-5岁的幼儿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高兴时能很快缓解。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的安抚下逐渐平静下来。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告诉给亲近的人,一起分享快乐或寻求安慰。5-6岁的幼儿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知道引起自己某些情绪的原因,并努力缓解。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能随着活动的需要转换情绪和注意。保持持续的快乐与积极的心境,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
2.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的孩子具有独立的,充满活力的人格特征。能够快速适应周围的环境。而智力低下的孩子,适应能力差,常常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儿童心理问题,需要特殊的教育和护理。
3.性格 心理健康的幼儿性格相对稳定,开朗,热情,大方,勇敢,对自己充满自信。而心理不健康的儿童,性格发展不良,比较孤僻,自卑,缺乏自尊心。
4.与人交往能力 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老师,同伴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幼儿乐于与人交往,愿意和同伴分享,合作,理解和尊重别人。心理不健康的幼儿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不能融入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五.家园共育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其重要意义的体现在于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学习以外其他事情的教育和引导。家长亲身经历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孩子的成长就像一颗茁壮成长的树苗,不仅需要人精心去灌溉和照料,更需要帮助他们修剪那些影响孩子成长的枝杈,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健康的成长。
1. 对于孩子来说,第一任老师是家长,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家长。而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家长必须注意与孩子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和孩子平视,用亲切得话语和儿童进行交谈。孩子说话时,要耐心地倾听,听孩子把话讲完,要尊重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多去观察孩子,解读孩子,欣赏孩子,这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2.家庭教育应该宽严适度 ,既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口径一致。过分宽容,会容易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容易伤害孩子。幼儿的家庭教育,建议多用表扬为主。给孩子适当的鼓励,以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3.家长应尽可能的陪伴孩子一起活动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长的有效陪伴,不只是在孩子身边,更重要的是接纳孩子,聆听孩子,关注孩子。长情的陪伴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4.家园配合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后备力量,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园里的半日开放活动,这就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家长会在园里体验老师的半日教学活动,陪伴孩子一起游戏,陪伴孩子一起进餐等
总之,幼儿期是一个人心里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心理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还成为优秀的人才,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配合。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
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