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消除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引导网络从业人员和广大网民增强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真正使互联网成为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坚持政府监督、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督促网站规范办网,加强自我约束,落实社会责任。
(二)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网络虚拟空间存在法律弱势。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操作性内涵在社会中契约式实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护航手,网络虚拟空间的开放性要求更多令行禁止的“他律”力量。虚拟空间中意识形态的法治困境体现在国家对于信息控制力的流失。在人们具有网络信息发布自由权的语境下,信息的海量递增和信息生产、发布、传播的同步性,使得信息的裂变式和同时性传播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存在,加之网络虚拟空间的技术活性本能具备对外部控制力量的解构能力,粗糙拙劣的管控易引发逆向反弹。因此,网络虚拟空间给我国意识形态带来的不仅是传播载体、传播方式的革新,其内部还蕴含着党和政府在传播格局中“把关人”职能的弱化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削弱。当下垃圾信息成灾、网络谣言泛滥、网络违法犯罪、网络水军炒作、病毒制造与传播等意识形态传播所面临的问题都反映了虚拟空间中法律制度的缺失。
明确网络消极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增强青少年对消极文化的思想认识;明确网络消极文化的评判标准,对不良内容进行明确规定,有利于青少年依法上网,也有利于执法者依法查处;对于传播消极文化的应当加重惩罚。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辅导体系建设目前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部分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匮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建议各地进一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引进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管理常态化、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应运用教育心理学,帮助青少年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规范上网环境,加强监督与管理
青少年是社会中的一员,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周围的环境对他们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要规范上网环境,必须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一定健康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学校及家庭教育,增加青少年对于网络文化的正确认识
学校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抓住网络这个良好的教学载体,认清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诸多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自身功能和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咨询等需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学生事务中心等专门的网站,让校园网与学生的实际成长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为学生服务。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摇篮教育,对待网络文化,家长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掐断孩子对网络的联系。家长应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注重孩子心理健康。引导孩子有目的上网,为他们选择一些健康向上有帮助的网站,锻炼辨别是非的能力。
进行网络文化的建构,网络信息化教育教学,如网络信息教育实现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共享。构建良性的社会道德大环境,为广大青少年修筑一道抵御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心灵堤坝”。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培训,加强校园网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发挥家、校、区的网络立体教育功能,尽量把网络文化带给青少年健康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作者.2014年重庆社科规划项目“网络消极文化对干部群众思想影响调查”的阶段性研究.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2.魏宏纯.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邱玥.《光明日报》,2014年03月08日02 版.
4.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5.刘晓倩.山东省团校学报,No.6.2010.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