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幼教体制改革有中沟通渠道存在障碍。系统的幼儿教育是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在一个框架中,但是目前许多幼教机构在招生的过程中一味的宣传其先进的管理和教育理念,从而让许多家长产生了盲目的关注和信任,对幼教机构的学校教育过度的产生依赖之后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让幼教体制改革中校方与家庭的沟通产生了脱钩,其结果是让幼教体制改革的成果大打折扣。 其三,幼教体制改革的社会效果被过度放大。适度的学前教育的确能够对幼儿的教育起到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并非是固态的和一成不变的,需要社会和大众有一个理解和认识的过程,绝非是一蹴而就而形成的,其社会效果被过度放大之后,没有对幼教老师的个人权益进行完善和保护的话,幼教老师的心态产生一定的失衡其实也不难理解了。 二、幼教过程中的“虐童事件” (一)情绪发泄型 近年来,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屡见报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不仅谴责当事教师,更对当下的幼教职业产生了质疑。幼儿园本是儿童的乐园,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个地方,也是为人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地方。何以在如此重要的地方,在儿童一生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我们的儿童却受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人们纷纷进行反思,试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呼吁法律的约束,“让‘虐童’罪入刑”;严格幼儿园管理,严把幼儿教师准人关,等等。然而,外部约束虽然很重要,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及自我管理和约束更为关键。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美国,6.8%的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53%的英国教师预计在10年内转行;在中国香港地区,教师行业被视为仅次于警察的高压力行业。幼儿教师群体以女性为主,她们除了面对直接的工作压力外,家庭中的压力也往往渗透到工作中去,致使她们的压力更大。在成人世界中,这些压力得不到抒发,出于“避强欺弱”的本能,教师极易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弱小的幼儿身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所罗门(Solomon)教授说过:“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的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有碍身心发展的问题。” 以往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多数关注的是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系统深入研究较少。鉴于幼儿期的重要性及其对儿童影响的深远性,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工作压力源也不断增多。除了工作量大、学科复杂和工作时间长外,学历进修、参加培训和科研、接待参观以及各种各样的参赛活动的增多,也在无形中增加教师的压力。西安早慧幼儿园教师用钢锯锯破孩子手腕,起因是孩子在体操比赛彩排中不认真,教师担心影响比赛成绩;山西太原蓝天蒙台梭利幼儿园的一名5岁女童因不会算术题,被老师狂扇70个耳光,因做操时没做好、午休时不睡觉和活动时太吵闹而被教师惩罚的幼儿也非常多……幼儿教师之所以实施了“虐童”行为,很重要的原因是担心孩子的发展没有达到“要求”,进而影响其工作的最终考核成绩,或是因任务繁重而采取简单粗暴的幼儿管理办法。这些繁重的工作压力和不正确的评价标准深深影响着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致使教师忽视了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幼儿过分要求,甚至心急之下发生了“虐童”行为。 (二)反社会型 有调查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31.5%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21%构成心理疾病。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论坛上关注的话题。广州第五中学的老师介绍,广州市天河区用心理健康测试表对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31.5%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高。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问题探讨(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13) | 下一篇: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幼儿教师 职业道德 素质 问题 探讨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