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绘画则是一项极富创造力的活动。而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经常以自己的意愿来强迫幼儿“不许这样画!”“这样画会更好!”,而忽略了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殊不知幼儿的心理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的。在绘画活动中,如果孩子经常受到训斥、指责和批评,那么其创造力会受到束缚,个性会受到压抑。因此,为幼儿创设一种轻松、快乐和自由的氛围,让幼儿在充满关爱温暖和支持的心理环境中活的充分的安全感、被尊重感和受接纳感,以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行为和个性等的充分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在幼儿绘画之前,我尽量避免先入为主的做法,尝试用平等的语言与他们交流,启发他们去思考和创造。如在进行墙饰之前,我坐下来与幼儿讨论一起商量:“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在墙饰上画‘美丽的春天’,你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你想画什么?画在哪里比较好呢?”并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尽情的展示他们那富有童趣的内心世界。
(二)给幼儿一定自由,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绘画
绘画教学活动的中心指向应为幼儿的需求和发展。幼儿正是出于自身对于绘画的兴趣,他们对绘画的关注程度才会高,主动探索创造的欲望才会强烈。首先,要求教师关注幼儿身边的事物,善于找寻幼儿的兴趣点。中班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教师在幼儿萌发创造愿望的前提下,适时激发用绘画的形式他们表达自身的想法。第二、幼儿的性格、思维方式、经验的不同,幼儿的绘画创造的内容就会不同,教师应允许幼儿对于绘画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并鼓励幼儿创造性的表达。最后,绘画活动中降低对幼儿绘画内容和绘画形式的要求,鼓励幼儿对绘画形式进行广泛的探索,进行探究性绘画。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完成了从象征期到图式期的过度,幼儿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幼儿使用各种材料、工具进行绘画,他们在使用这些材料,按照自己的意图完成的绘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又发展了幼儿的探究品质和创造力。
(三)绘画过程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传统观念下的教师总是把自己定位于领导者,组织者,这种角色定位使得幼儿教师成为师幼互动的主体,他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使得幼儿在互动过程中的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迫在眉睫:教师需从领导者、组织者转变到支持者,合作者。当教师将自己定位于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时,幼儿与教师是平等的关系,幼儿的主体地位不再缺失。
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该让儿童自由得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如何让幼儿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意识到自己也是师幼互动的主体,是现今幼儿园绘画活动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改变教师传统绘画教学观念的关键点。首先,教师要加强对美术学科的理解。儿童艺术教育的功能,在于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儿童审美观的发展。所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幼儿画画,而是陶冶幼儿的情感,提升其审美能力。第二,加强幼儿、教师双向定位。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的改变势必影响教师在绘画教学活动中角色的定位,教师应自觉向绘画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转变,归还幼儿师幼互动的主体地位,支持幼儿的各种想法,不再以自己的意识为中心。加强幼儿自我主体的意识和加强教师自觉角色定位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寻求两者的平衡,才能使绘画教学活动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不要随便打击幼儿绘画的积极性,保护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不论其绘画技巧是否成熟,其绘画水平的高低,都倾注了自己极大的热情,当他们完成了一幅“杰作”后,同样热切的希望成人欣赏自己的绘画作品,得到成人的肯定。如果教师表现的不感兴趣,或者因幼儿的绘画作品教师“眼不上眼”而表现的不屑一顾,势必使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挫伤幼儿的绘画兴趣和积极性。幼儿虽然受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所限,但是每个幼儿都是很有“眼色”的,当教师因其经常交上一幅“信手涂鸦”的作品时而横加指责时,幼儿遭到的否定互动越多,幼儿就会越来越不自信,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对绘画不感兴趣或呈逆反状态。
(五)提高教师的情绪智力,创造积极的氛围
提高教师的情绪智力,是营造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的途径之一,教师的情绪对师幼互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教师情绪愉快时,教师发起的互动多为肯定性互动,对于幼儿发起的互动也较为耐心地回应。情绪不好时,即使幼儿犯点小错误,也容易招致批评,这样对幼儿绘画积极性和幼儿情绪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幼儿能很敏感地察觉到教师情绪的坏,形成一种很微妙的互动心理。因此,营造正向的互动氛围,有必要提高教师的情绪智力。首先,教师要学会了解自己的情绪,只有准确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才能做情绪的主人,把握自己的情绪。第二,教师要学会控制消极情绪,例如,绘画活动中幼儿在桌上、地上乱画,使本来就繁重的教学工作雪上加霜,教师身心俱疲导致情绪暴躁,不良情绪使得教师易怒,易发起消极互动,动辄训斥幼儿。幼儿会对教师产生恐惧、排斥,对教师组织的活动也会采取抑制的态度,造成师幼关系紧张,形成消极互动或无反馈互动。因此教师应随时随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努力摆脱对幼儿身心发展不利的消极情绪。第三,最重要的一点,要保持一颗童心,读懂幼儿的心思。教师有时的坏情绪,是由于不理解幼儿造成的。绘画活动中,教师有时因看不懂幼儿的涂鸦,或是幼儿创造出来的“怪物”时,就会大为光火,认为幼儿画的什么都不是,简直辜负自己苦口婆心的教导。因此只有教师保有一颗纯真的心,让自己变成一个孩子,从孩子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发起的互动行为或者不成熟的绘画作品,才能真正的靠近幼儿的心,也让自己的情绪变得愉快。
五、结论
绘画活动主张让幼儿自由地进行创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可以放任不管。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指导。当幼儿在绘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着立即示范帮助,而是应该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绘画作为幼儿自我表达的一种活动,更加应该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幼儿的主动性。我们并不期待孩子们都成为梵高、毕加索,但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在绘画中感受到快乐,这才是绘画活动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李文馥,徐建琴,杨文泽.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儿童绘画教育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14(09)
[2] 刘宾,闵兰斌.3~4岁幼儿的绘画特点及其教学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2(02)
[3]赵伟国.指导幼儿绘画存在的问题与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
[4] 郭伟微.浅谈如何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J].学周刊.2014(05)
[5] 邹晓梅.《指南》背景下大班幼儿绘画活动指导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6(25)
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策略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