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信念,指教师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教师劳动价值方面所产生的坚信不疑的态度,是人们从事教师职业的重要动机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方向性、原则性和坚定性。—个职业信念坚定的教师,会对教师职业产生正确的认识,自觉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能够对教师劳动的特点和价值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并在教育劳动中产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具备职业理想,希望对学前教育事业有所贡献。相反,如果教师的职业信念不够坚定,则很难对工作充满热情,也无法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并自觉地付诸实践,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也,所一这类教师往往离职的几率也更大。部分的幼儿园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不高,职业信念不够坚定,职业期望正逐步降低,职业理想也不够远大。当然,造成幼儿园教师职业信念不够坚定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教师对幼教事业的道德水平不高。
(三)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水平偏低
幼儿教师肩负着教育儿童的重任,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幼儿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素养,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由职业道德、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幼儿教师从事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部分幼儿教师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即便大部分幼儿教师具有幼师专业的教育 背景和相应的教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但大部分幼儿教师的学历较低,因此所接受的专业知识不够全面,文化基础不够夯实,业务水平也不够高。还有一部分幼儿教师因为年龄小,教龄短,接触的幼儿较少,教育经验缺乏,没有办法正确树立价值观、职业观等,更谈不上具备跟进时代和学生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在幼儿园教师教授给幼儿启蒙的教育活动时,特别是青年教师,正确地引导孩子德育教育非常困难。
三、加强学前教育师德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师德教育和专业培训
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核心问题是对幼儿教师的师德教育。幼儿是没有独立思维的,并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他们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幼儿教师面对这样一群天真柔弱的孩子,只有加强自身的师德,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很好的影响到幼儿。幼儿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身教必然重于言教,幼儿教师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追求高标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于幼儿教育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幼教应该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更要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和掌握新信息、新知识,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深厚的实践经验,持之以恒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实践课改精神,研究和探索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学过程当中锻炼自己,升华自己的亲身经验和教学感想,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成果。
(二)加强师德实践,坚定职业信念
学习师德规范的最终目的是实践,离开了师德实践,师德理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通过实践,教师的师德认识才能转化为师德行为,从而体现出良好的师德形象。所一,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师德规范,用师德理论指导师德实践。一方面,通过师德实践中的自我体验与反思,以及外界的师德评判,检验自己的师德水平,在差距中寻求师德的提升,从而实现师德标准的内化。另一方面,在面临道德冲突情境时,学会利用自己的智慧,将师德规范和原则转化为能够解决冲突情境的师德行为,从而真正领悟到师德知识在解决道德冲突中的力量和价值,进而发展师德情感和师德信念。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学习、反思、行动不是截然分开的过程,而是相互结合、各有侧重。其中,“学”强调的是自主性,即教师要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学习,以提高对师德的认识;“思”注重的是内省性,要求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提高自身的师德敏感性;“行”则强调实践性,通过师德实践来检验教师的师德水平,加深教师对师德的自我体验,形成师德提高的内在动力
(三)幼儿教师师德建设的内在化发展
师德规范不应简单地被理解为外在的约束力量,而应是一种内在品质的凝结。幼儿教师的师德规范只有走进人的心灵中去,开始重视自身生命力的发展,强调教师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规约作用。也就说,幼儿教师的师德行为不应是对惩罚的担忧和对舆论的惧怕而被迫作出的选择,而应是基于植根于内心深处的理念与价值判断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幼儿教师也是一个并不完美的人,如果对其道德水平期望过高甚至神圣化,就必然会导向幼儿教师的言行稍有不慎就会被无限放大,从而引发人们对幼儿教师的全面否定。针对这种情况,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应与幼儿教师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适当地包容幼儿教师可能存在的问题,使幼儿教师有一定的权利和自由去加强自身的德行修养。只有幼儿教师自身意识到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师德滑坡的颓势,才能引导幼儿走向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另外,幼儿教师的师德建设从外在化的规约向内在化的发展转变,能够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能够促使幼儿教师更加关爱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内在化的发展模式避免了外在规章制度和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幼儿教育的伟大事业中去。
四、结论
在幼儿园教师师德规范建设中,必须要从多角度来进行思考,以此来保证在相关师德规范建设的过程中,其内容可以涉及到幼儿教育中的各个环节,这样可以在实际中对幼儿教师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确保其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各项行为可以符合师德规范的要求。同时针对幼儿园教师师德规范建设中存有的问题,需要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来深入探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对策,达到提高幼儿园教师师德规范建设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静.浅谈“幼儿为本”的幼儿园师德建设——由幼儿园“虐童”现象引发的思考[J].教育观察.2012(08)
[2] 黄祉萁,陈红梅.幼儿园教师师德规范建设问题及建议[J].中外企业家.2018(15)
[3] 许琼华.谈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培养[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6(01)
[4] 张贤容.新形势下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6(10)